醫療常識★少吃不一定更健康!最新「肌少症」數據顛覆2大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少吃不一定更健康!最新「肌少症」數據顛覆2大迷思

小心,50歲以上肌肉就會開始流失!最新調查顯示,國人患肌少症風險竟高達46%,等於每2人就有1人是高風險群,且隨著年齡越風險越高,除了影響行動力,還可能增加臥床機率。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表示,肌肉與免疫力有密切關係,若肌肉流失,無形中也會提高感染新冠肺炎風險。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與亞培台灣近日公布「台灣肌少症風險調查」,打破以往國人對於肌少症風險與增肌的二大迷思:「男性肌肉多、肌少症風險較女性低」「隨年紀增長,吃越少越好」,挑戰國人營養補充觀念。

家庭醫學醫學會從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針對台灣1322位50歲以上民眾進行問卷,並以亞洲肌少症共識會指標,以抬舉5公斤物品、房間與客廳走動、爬10層樓梯、從床或椅上起身或在1年內有無跌倒紀錄等,作為風險評估基準。

迷思1:男性肌肉多、肌少症風險低?
調查真相:「男風險竟破5成、高於女!」
員榮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黎雨青指出,國人普遍認為男性天生肌肉多於女性,肌少症風險一定更低,但實際調查結果卻顯示,男性風險達51%高於女性的43%。

黎雨青解釋,男性因天生荷爾蒙關係,肌肉組成表現比較好,但隨著年紀增加,睪固酮分泌減少,維持肌肉量更需要仰賴後天努力,尤其睪固酮對肌肉維持相較女性雌激素影響更鉅,因此男性肌肉流失風險會更高。

黎雨青表示,先天荷爾蒙助攻與後天積極運動,這兩者也僅能提升生成肌肉的動力,如果沒有吃夠蛋白質,身體就沒有足夠原料製造肌肉,就算再多刺激,肌肉增長程度也有所限制。想要增肌得先確保均衡飲食,並攝取充足的肌肉生成原料,否則隨年紀增長,肌肉流失會更明顯。

迷思2:年紀大吃少才健康?
調查真相:「食量輕微下降,肌少症風險就達6成!」
許多民眾認為,上了年紀就不要吃太多、隨著代謝降低要少吃一點,但此次調查結果發現,食量變化會造成肌肉流失風險增加,過去「少吃才健康」反是危險迷思,即使食量只是輕微減少,也可能導致罹患肌少症風險從38%攀升至64%;若食量嚴重減少,風險更激增至83%。

黎雨青表示,比起吃的量,吃的內容其實才是重點,雖然透過日常飲食攝取優質蛋白質最理想,但也容易掉入營養漏洞或陷阱,建議民眾在挑選均衡營養補充品時,可選擇有醫學實證的均衡營養補充品才更有保障,並養成每日補充均衡營養品,增肌效果更佳。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死亡人數跌破兩位數的好消息,只高興了一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6)日下午公布國內又新增167例本土個案,且確診個案中新增18例死亡,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不但又見有年僅30多歲的年輕死者,甚至有名80多歲老翁3次PCR陰性之後轉陽死亡的個案。 指揮中心公布新增18...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全台三級警戒一延再延,台北市議員苗博雅昨晚上政論節目時卻語出驚人,脫口而出「全國20幾個縣市民眾,現在是一起陪雙北在坐牢」,引發輿論譁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6)日也說話了,仍用「同島一命」回應,強調病毒不但無國界,更不用講也沒有縣界、縣市界。 陳時...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出錢出力想幫台灣購買德國BNT疫苗,最新進度到哪裡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6)日直言郭董會碰到一個最大的困難,就是各大疫苗廠,到目前來講,基本上的政策方向只跟國家往來,但指揮中心會繼續跟郭董事長連絡、溝通。陳時中也回應有專家提議「...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韓羽婕 李文成 王聿瀠 羅偉哲 李新琳 /台北報導 死亡人數跌到個位數只高興一天,疫情又有變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6)日公布國內新增167例為本土個案,另有3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中新增18例死亡。儘管單日新增本土個案數仍壓在200例以下,但死亡人數又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