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居家上班身心症大爆發 醫師教四招紓壓技巧

居家上班身心症大爆發 醫師教四招紓壓技巧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歐美多國已實施居家上班超過一年,而台灣自五月發佈三級警戒後,多數企業也採取居家上班模式。根據國外研究顯示,居然有七成居家上班的人選擇在家裡床上辦公,長期恐引發身體不適,加上家裡空間有限,全家擠在一起上班、上學,造成摩擦增加,引發衝突,造成情緒失控或失眠的民眾激增。精神科醫師提醒,居家工作期間若出現情緒障礙,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居家上班問題多 工作及日常生活難切割

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居家上班雖省去了通勤時間,並增加了與家人相處的時光,卻也帶來許多工作上的不便,如全家人的生活重疊,在工作同時會受到他人干擾,遇到線上開會甚至須要求小孩或同住者安靜。另外,因人是感官動物,上下班均在同一地點,讓人分不清到底是上班或下班,多重影響之下,降低了工作效率,更拉長了工作時間,導致壓力、焦慮感及睡眠障礙等問題產生。

疫情導致負面情緒 醫建議四招紓壓技巧緩解

除了上述問題,居家上班也引起部分民眾產生負面情緒,楊聰財醫師補充,許多公司老闆擔心公司敵不過疫情倒閉,員工則煩惱在家上班如何凸顯績效,加上疫情帶來的衝擊,讓負面情緒一下子迎面而來,容易造成身心問題發生。建議當情緒來臨時,可以採取四個緩解的紓壓方式,包含早中晚執行腹式呼吸20次、紀錄下每日感恩快樂的事、轉念且凡事往好處想,以及適時找同伴或親友傾訴,避免自己落入負面情緒。

重返工作崗位 掌握三大重點避免長假症候群上身

隨著台灣疫情趨緩,防疫警戒也降為二級,民眾紛紛回到公司上班,身心猶如罹患長假症候群,讓多數人大喊不習慣、難調適,面對疫情下的額外難題。楊聰財醫師表示,要避免出現回歸上班場所可能產生的症候群,第一就是做到「規律化」,也就是作息要規律,每晚11點到隔日清晨7點是黃金睡眠時間,當身體發出睡眠訊號時,若熬夜硬撐,會干擾人類下視丘生理中樞,造成惡性循環,進而導致生活不規律,建議白天躺床的時間勿超過一小時,否則容易影響晚上睡眠。第二就是要「勤運動」,多運動能增加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幫助提升記憶力、活動力及愉悅感。至於第三就是「結構化」,指的就是有條理的規劃一日生活,除了工作外,也能透過聽音樂、寫日記,或運用網路與親友保持聯繫,來達到放鬆平衡的效果,只要掌握以上三要點,便能使工作型態的調適更為容易。

楊聰財醫師提醒,因疫情影響,人類生活不得不發展出一套應變措施,雖然這樣的轉變為日常帶來部分問題,但只要掌握以上原則,找回生活的平衡,便有助於克服居家上班或重回公司的不適。

【延伸閱讀】

Delta變種病毒肆虐 菲律賓病例持續攀升

喉嚨卡卡還異常反芻 竟是食道憩室作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03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晨霈報導) 一名45歲患者,因工作壓力導致生活緊張,半年來半夜竟出現磨牙現象,且因磨牙都會發出尖銳聲音,兩個月前甚至發現自己不僅連張口都困難,講話發音也變得怪怪的,連同肩頸都感到疼痛,就醫檢查後,醫師發現原來是患者長期磨牙,造成顳顎關節軟骨關節盤位移,所幸經由咬合板矯治,順利將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晨霈報導) 在台灣,近視比例位居世界第一,除了近距離過度用眼外,就屬使用3C產品時間過長,且休息時間不足等原因居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副院長蔡景耀指出,國人的護眼行動力,超過六成民眾連續用眼半小時以上,都未有休息習慣,甚至占八成民眾都未有定期檢查眼睛的習慣,埋下近視的危險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52歲男性,被診斷出罹患中期攝護腺癌,進一步檢查後,因患者考量年紀,因此採以達文西機械人手臂輔助手術治療,並配合低劑量的電療,術後一星期經膀胱攝影檢查,患者癒合良好且當下就拔除尿管。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王致丞指出,臨床上,每年約有五千多位攝護腺癌個案,其中...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產婦一旦出現產後大出血,嚴重甚至可能致命。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產房主任陳震宇指出,產後大出血與惡露最大差別在於,產後大出血時,出血量往往很多,呈鮮紅色,如果出血量「超過平常月經的最大量」,或合併心跳、血壓的變化,必須立刻就醫,以免情況持續惡化。 產後出血 分為立即性、延遲...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