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居家防疫小心過胖 遵守3原則避免慢性病找上門

居家防疫小心過胖 遵守3原則避免慢性病找上門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世界衛生組織今年6月公布,2016年全球肥胖人數已是1975 年的近3倍,2016年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過重者超過19億,其中肥胖者超過 6.5 億人1,顯然已成為全球的健康問題及挑戰,而臺灣18歲以上成人之過重及肥胖比率達47.9%,也是不容小覷的問題。

肥胖與慢性病 認列十大死因

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病包括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癌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孕症、胃食道逆流等。而109年臺灣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八項與肥胖相關,包括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

世界衛生組織於1997年已將肥胖視為一種慢性疾病,歐盟委員會也在2021年將肥胖歸類為慢性疾病。肥胖是可以預防的,因此,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民眾,從天天量體重、調整生活習慣著手,也可適時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協助。

調整生活習慣 三招維持健康

造成肥胖的因素很多,體重管理除了調整生活習慣外,也可適時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幫助,找尋真正的成因及正確的減重方式,不再讓體重失控。

過重及肥胖之因素可能是攝取的卡路里大於消耗的卡路里,包括飲食攝取過多熱量、久坐不動缺乏身體活動等所造成,民眾可運用以下方法,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一、天天量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MI)為體重除以身高(公尺)平方,如果大於或等於24公斤/公尺2就是過重,超過27公斤/公尺2就是肥胖。每天找一個固定的時間點,在相同狀況下測量,並且記錄比較。

二、飲食三多三少:多喝白開水、多吃蔬果、多全穀雜糧、少油、少鹽、少糖。例如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選擇外食或自煮餐食,多選蒸、煮、燉及涼拌食物;選擇瘦肉並去皮;蔬菜多一些並注意油量及沙拉醬的量;以糙米或五穀米取代白米等,或可參考我的餐盤做外食選擇讓你營養又均衡。

三、規律運動:運動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血壓、糖尿病、心理健康和睡眠等,建議成人每週至少運動150-30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延伸閱讀】

搶救台灣低迷生育率 不孕症治療補助再升級

告別NG視訊大作戰! 居家辦公更要美得宛若拯救地球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53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最近一波寒流來襲,導致全台有數十人因此猝死,到底猝死是否有徵兆,或是該如何防範呢?其實,很多疾病都是「病從口入」!營養師即強調,尤其是血壓高、血糖高及血脂高的三高病人,想要防猝死,就應該吃「得舒飲食」,在寒冬來臨時,做好保暖,才能避免不幸發生。暖暖的冬陽高高掛,但是早晚...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剛新婚就病發,只能靠另一半背著走,家事不能做,連切菜都成問題!」30年類風溼性關節炎資深病友徐小姐的經歷,是許多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都有過的。針對中重度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醫師多半會建議使用生物製劑治療,來緩解疼痛,保持關節活動度;而新型注射方式的隱藏式針頭不僅可降低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1名44歲男性,兩年多來,常因全身無力跌倒在地,多次被送醫急救,卻仍查不出原因,以為得了絕症放棄治療,直到近來進一步接受檢查後,醫師發現,原來是內分泌嚴重失調所導致,診斷為甲狀腺機能亢進,合併低血鉀陣發性麻痺。這名患者轉送至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新陳代謝科治療後,已逐漸恢復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攝護腺癌是美國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每年有超過20萬的新診斷病例,死亡數卻只有發生率第二名──肺癌的五分之一不到;反觀台灣,攝護腺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逐年增高,是國人第七大癌症死因,顯見民眾對攝護腺癌的治療認知仍有待加強。奇美醫學中心放射腫瘤部主治醫師林裕為表示,攝護腺癌發生...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