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居家防疫小心過胖 遵守3原則避免慢性病找上門

居家防疫小心過胖 遵守3原則避免慢性病找上門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世界衛生組織今年6月公布,2016年全球肥胖人數已是1975 年的近3倍,2016年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過重者超過19億,其中肥胖者超過 6.5 億人1,顯然已成為全球的健康問題及挑戰,而臺灣18歲以上成人之過重及肥胖比率達47.9%,也是不容小覷的問題。

肥胖與慢性病 認列十大死因

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病包括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癌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孕症、胃食道逆流等。而109年臺灣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八項與肥胖相關,包括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

世界衛生組織於1997年已將肥胖視為一種慢性疾病,歐盟委員會也在2021年將肥胖歸類為慢性疾病。肥胖是可以預防的,因此,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民眾,從天天量體重、調整生活習慣著手,也可適時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協助。

調整生活習慣 三招維持健康

造成肥胖的因素很多,體重管理除了調整生活習慣外,也可適時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幫助,找尋真正的成因及正確的減重方式,不再讓體重失控。

過重及肥胖之因素可能是攝取的卡路里大於消耗的卡路里,包括飲食攝取過多熱量、久坐不動缺乏身體活動等所造成,民眾可運用以下方法,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一、天天量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MI)為體重除以身高(公尺)平方,如果大於或等於24公斤/公尺2就是過重,超過27公斤/公尺2就是肥胖。每天找一個固定的時間點,在相同狀況下測量,並且記錄比較。

二、飲食三多三少:多喝白開水、多吃蔬果、多全穀雜糧、少油、少鹽、少糖。例如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選擇外食或自煮餐食,多選蒸、煮、燉及涼拌食物;選擇瘦肉並去皮;蔬菜多一些並注意油量及沙拉醬的量;以糙米或五穀米取代白米等,或可參考我的餐盤做外食選擇讓你營養又均衡。

三、規律運動:運動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血壓、糖尿病、心理健康和睡眠等,建議成人每週至少運動150-30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延伸閱讀】

搶救台灣低迷生育率 不孕症治療補助再升級

告別NG視訊大作戰! 居家辦公更要美得宛若拯救地球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53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現代人習慣熬夜、長時間使用3C電子產品,越來越多人未老先衰,年紀輕輕「眼齡」就超越實際年齡。整形外科主治倪宗聖醫師提醒大家,過度用眼容易導致眼周肌肉鬆弛、失去彈性,甚至眼下肌膚出現凹陷,這也是形成淚溝、眼袋的最主要原因。 簡單分辨黑眼圈、臥蠶、眼袋 「黑眼圈」主要是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維生素D可以從曬太陽來獲得;然而,國人卻普遍不愛曬太陽,如果無法從食物中攝取,又沒有補充維生素D,可得要小心有很多疾病會上身。營養師提醒,維生素D可以幫助鈣質吸收,預防骨質疏鬆之外,也和心血管疾病、憂鬱症、失智症、癌症都有相關性,不要輕忽! 骨質疏鬆、骨折、心血管疾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指出含糖飲料對於人體健康造成的傷害;不過,談論含糖飲料時,人們第一時間會想到的多是汽水、奶茶,大概很少人會把咖啡歸類其中。現在,一份針對咖啡等熱飲的調查報告揭露了這些飲品當中所含的驚人糖份,其中有些甚至遠遠高出可樂的含糖量! 英國市面上131種熱飲98...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家有中風病人,總讓家屬不知所措,充滿無助與壓力。新北市去年底,啟動「黃金自立給付包」,成效非常良好,已有35位市民受惠,不少病人在1、2個月內,就能自行上下樓梯,享受更有尊嚴與品質的生活。 意外、中風 長輩失能主因 新北市衛生局長林奇宏指出,新北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