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工程師手指長出一坨小肉團 是軟組織腫瘤惹禍

  有1名程式設計師,近幾個月來一直因為手部不明原因長出的一坨小肉團感到困擾,打電腦寫字都會摩擦到,小肉團越長越大,且對工作造成嚴重的干擾,因而就醫治療。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骨科部謝向傑醫師表示,手部腫瘤是一種常見的惱人疾患,因為手部組織的深度較淺,多數的病人可以因此輕易地發現手部的腫瘤。這些腫瘤有些會造成疼痛或是功能障礙,有些卻沒有症狀。手部的腫瘤可以簡單分成2大類,一類是軟組織腫瘤,另一類則是源自骨頭的腫瘤。根據統計,9成以上的手部腫瘤為良性,只有少數是惡性的腫瘤。

  謝向傑醫師說明,手部腫瘤的特性需考慮發現時間的長短、腫瘤的位置、大小、是否持續增大、疼痛以及是否伴隨手部功能障礙等等。大部分的腫瘤藉由病人的病史、理學檢查及X光的檢驗,可以獲得初步的診斷。不過,由於腫瘤千變萬化,有些即便做了高階的影像學檢查(如核磁共振等),仍難以判定,因此確定的診斷必須依據切除後的病理檢查才可確立。以下介紹常見的手部腫瘤:

(一)軟組織腫瘤

  1.腱鞘囊腫(ganglion cyst):腱鞘囊腫是最常見的手部腫瘤,好發於年輕病人,最常見的位置是手腕背側。成因一般認為是慢性刺激引起的結締組織退化而成。此腫瘤為一囊狀構造,內含液態膠狀物質。若是沒有造成特別不適,可以保守治療;如果造成疼痛或功能障礙,可考慮以細針抽吸或是手術切除,然而,細針抽吸有較高的復發率。

  2.腱鞘巨細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此腫瘤舊名為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是第2常見的手部軟組織腫瘤。好發於30至50歲族群。常見於掌心側的指間關節。雖然是良性腫瘤,但許多病人腫瘤會逐漸變大,造成疼痛及功能喪失,甚至影響周邊的關節及組織。治療主要以切除為主,但仍可能有高達50%的復發率。

  3.表皮樣囊腫(Epidermal inclusion cyst):表皮樣囊腫又名為粉瘤、皮脂腺囊腫,是手部第3常見的腫瘤。成因常是因為患部受過穿刺傷導致表層的角質組織滲入皮下,經年累月後這些組織發展成類似表皮的角質囊腫。治療仍以切除為主。

(二)骨腫瘤

  手部的骨腫瘤約只佔全身骨腫瘤的6%。這些腫瘤大多是良性,但常會造成局部骨質的破壞,甚至導致骨折發生。雖然X光可以提共許多資訊,但最終的診斷仍需要取樣或是切除腫瘤後由病理科醫師檢驗後方可確立。

  1.內生性軟骨瘤(Enchondroma):內生性軟骨瘤幾乎占了原發性手部骨腫瘤的90%。雖然是良性骨腫瘤,但它可能造成骨質破壞,最終導致骨折。在多發性的病人,有高達30%的可能性變成惡性的骨肉瘤或軟骨肉瘤。對於沒有症狀的病人,可以規律地追蹤及保守治療;如果有病理性骨折則需考慮腫瘤刮除及骨移植手術。

  2.骨樣骨瘤(Osteoid Osteoma):骨樣骨瘤是第2常見的手部骨腫瘤,約占所有手部骨腫瘤的10%。它的特色是好發於青少年,有夜間疼痛的現象,並且使用消炎藥可以有良好的疼痛改善。若保守治療無效,則需考慮手術治療。

  謝向傑醫師指出,腫瘤的種類眾多,有時變化難以捉摸,除了常見的良性腫瘤外,仍有少數的病人有惡性腫瘤的可能,甚至良性腫瘤產生惡性變化。因此,即便是保守治療的病人,仍應規律地追蹤,包含腫瘤大小的變化、局部症狀的改變,以及影像學上的變化。

相關推薦

若不幸感染到即將來臨的流感,衛生機關每年都會準備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以協助民眾早日康復,但因備量有限,可以接受公費藥劑有資格限制。疾病管制署表示,即日起至 2015 年三月底,將在原有的適用對象之中,再擴大兩類民眾也可以免費使用,並將視疫情狀況隨時調整擴大適用期間。 原先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對象有...

閱讀詳情 »

忍不住就是想吃一些高熱量、富含葡萄糖食物?這不一定是你「有意識」的錯,而是大腦自然演化的結果。學界發現腦部的食慾調節中樞會受到特定化合物影響,讓我們更想吃充滿熱量的食物。除了源頭管理,科學家也發現另一種來自中草藥的化合物可以加速燃燒脂肪,兩者同樣都可以在未來成為研發新藥的線索。 找到大腦渴望熱量的原...

閱讀詳情 »

慢性尿道發炎是女性常見的病症,但卻有百分之一到三的女性還可能因此發生尿道憩室,進一步發炎甚至有結石生成。醫師表示尿道憩室一般不難發現,但曾收治過一名有結石且長到 5×3 公分那麼大,是因為中年喪偶多年沒有性行為才沒發現,估計結石至少已長了五年。 尿道憩室 (urethral diverti...

閱讀詳情 »

生命終了前的種種醫療措施,究竟真能延長生命,還是延長病患的痛苦?面對要不要拔管的當下,病患家屬究竟是下不了決心、不知道真相,還是怕被罵「不孝」?民間團體推出「醫病五溝通」衛教單張,讓面臨關鍵時刻的家屬提早做好準備,甚至讓病患自己做出決定,避免讓家人乃至於救人為業的醫師陷入不可承受之重。 醫病溝通落差...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