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常被手指痛到醒? 媽媽手最愛這2種人

常被手指痛到醒? 媽媽手最愛這2種人

【健康醫療網/記者萬博超報導】一名33歲的王小姐,因工作需處理食材和打包食物,反覆使用大拇指和手腕,回到家除了做家事外,還得哄抱10個月的寶寶,漸漸感到右手腕腫脹,大拇指一動就痛,睡覺時更常被痛醒,就醫確診為「媽媽手」。經超音波導引下局部施打類固醇,並配合復健後,症狀才獲得大幅緩解。

大拇指近手腕側疼痛 恐是媽媽手找上門

收治王小姐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簡郁佩表示,「肌腱滑膜囊炎」也就是俗稱「媽媽手」,專指大拇指近手腕側的伸拇短肌腱,和拇指外展長肌腱的肌腱滑膜發炎。

其好發於50幾歲的健康婦女,或生產過後的新手媽媽,因手腕不正確使力,和常需反覆性的手部動作而引起,造成大拇指近手腕處疼痛腫脹、無法使力,若發生沾黏,則會有緊繃感和拇指活動受限等情形。

媽媽手如何辨別?  簡易握拳可測試

簡郁佩醫師指出,大拇指活動受限及疼痛,並非媽媽手專利,有時容易和手腕關節炎、腕隧道症候群或頸部神經壓迫等疾病混淆。

手腕關節炎是因關節退化磨損,使拇指基部產生疼痛;腕隧道症候群是因正中神經通過手腕部位受到壓迫,使手指、掌部、甚至上臂處產生痠、麻、刺、痛神經壓迫症狀。

因此,民眾可透過簡易方式測試,握拳將拇指包在四指內,拳頭往小指方向偏移,若產生明顯疼痛,則可能罹患媽媽手,不過症狀仍需進一步評估,才能決定適合的治療方式。

揮別惱人媽媽手  避免過度使用是根本

簡郁佩醫師提醒,媽媽手的治療方式除了立即休息外,也可透過局部熱敷、蠟療、電療、超音波、配戴護腕等方式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和發炎反應。若症狀仍未好轉,則建議患者就醫進一步評估,接受復健治療或局部注射治療。

【延伸閱讀】喝完酒狂飆車 「躁症」發作險釀禍!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164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讓世界瞬間靜止、聞名喪膽的COVID-19,主要影響呼吸系統,感染後的症狀從類似普通感冒、輕度流感到重症肺炎,可怕的是它會引起體內細胞激素風暴(又稱免疫風暴),讓宿主發生免疫系統出現防禦過當行為。避免病毒傷害 安內攘外是關鍵國泰綜合醫院營養組營養師李佩蓉說明,對人類而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東北季風報到,天氣慢慢轉涼,對於退化性關節炎或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來說,感受一定比別人深刻,這邊酸、那邊痛,身體好像比氣象台還要準確,究竟是為什麼呢?溫度下降使關節潤滑效果差 導致僵硬疼痛有科學證據指出,氣候的改變可能真的與關節痛有關,比如說氣壓變化、日夜常短變化、生物時鐘改...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賴以玲/台中報導】60歲的王先生在鐵工廠工作約30年,長期彎腰、搬重物,造成腰椎慢慢難以負荷,不只彎腰會痛、雙側下肢痠又 麻,睡到半夜還會抽筋,甚至嚴重到無法工作。 在嘗試保守治療約3年仍未見效果,經朋友介紹至醫院檢查後醫師發現除了骨刺,王先生還有椎間盤突出合併神經壓迫。後來透過微創脊...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民國81年學,83歲的母親與肝癌奮鬥多年之後離開人間,長她2歲的父親由爽朗健談的退休企業家慢慢變為落落寡歡離群索居的孤獨老人,之後他周圍老友一個個消失的孤寂無奈,更使身為子女的我們深深感受到鰥寡孤獨是老人最難忍受的考驗。 好不容易等到我們家老二如願進入與老大同一所大學...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