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常見用藥Q&A|全民愛健康 用藥篇30

常見用藥Q A|全民愛健康 用藥篇30

藥物種類多,服藥時機、方式、劑量、頻次都是用藥安全的範疇之一,要認真遵循醫囑用藥,方能確保治病不傷身!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資深藥師葉爵榮表示,安全用藥的學問大,茲將在臨床上經常遇到患者的疑問與解答整理如下,可提供做為民眾用藥的參考。

 

常見用藥Q A|全民愛健康 用藥篇30

 

常見問題一:藥袋上這麼多副作用,我怎麼敢吃?

葉爵榮藥師提醒,藥袋所列舉的主要副作用並不一定會發生。標示目的在提醒民眾服藥後,若出現疑似症狀,可能是藥品不良反應造成,建議可透過醫療院所藥物諮詢專線或尋求社區藥局藥師協助。

 

若症狀罕見且嚴重,需立即停藥並盡速就醫處理,切勿拖延。若症狀原本輕微,但隨著時間持續加重或已造成生活困擾,則建議提前回診告知醫師。

 

常見問題二:藥一定要吃完嗎?

配合醫囑正確用藥為首要原則。切勿自覺症狀減輕或緩解,自行調降劑量或停藥。若症狀未獲顯著改善或加重,需提前回診接受追蹤診療,不可自行增加使用劑量,以免想加速緩解病症之目的未達,反而引起不必要的副作用或毒性反應。

 

常見問題三:吃藥該搭配胃藥才能保護胃?

不少人認為西藥會傷胃,習慣搭配胃藥(大部分是制酸劑)或牛奶服用,誤認此舉可保護胃壁免受傷害。然而,葉爵榮藥師提醒,多數西藥搭配制酸劑,可能會改變胃部酸性環境而影響藥品吸收,或是破壞特殊藥品劑型例如腸溶劑型,反而造成藥物提早在胃內釋出而刺激胃壁或是導致藥物被胃酸破壞。此外,長期使用制酸劑甚至會刺激胃酸過度分泌。至於牛奶或乳製品因含有鈣、鎂等離子與部份西藥併用,可能影響藥效吸收。

 

常見問題四:藥吞不下去,磨粉就好?

某些標示為緩釋錠、持續釋放錠、控釋膠囊等特殊長效劑型,剝半或磨粉會破壞原本藥品劑型設計,藥物會在短時間釋出過量有效成分,導致不良反應。腸溶製劑的劑型被破壞則可能導致藥物對胃產生刺激的不良反應或被胃酸破壞而失效。需經由管灌餵食藥品或吞嚥困難者,就需諮詢藥師或醫師協助開立液劑或其他可磨粉的固體劑型。

 

常見問題五:藥只要能吞進去就好,不用配水?

口服藥區分為固體狀(錠、丸、膠囊、顆粒劑等)、液體狀(糖漿劑、水劑、酏劑、懸浮劑)等。若是固狀的錠、丸、膠囊等藥品,最好搭配常溫水(約20至30℃)以200至300 毫升吞服,避免過高水溫提早溶解藥錠或膠囊外殼,或水量不足導致藥品沾黏食道引發潰瘍。

 

除了少數清腸瀉劑可搭配飲料調整味道外,一般茶、咖啡、碳酸飲料、果汁等皆可能干擾藥品吸收及影響藥效,不適合用於吞服藥品。

 

用藥安全相關問題,建議諮詢「藥師」

 

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諮詢: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資深藥師 葉爵榮藥師

 

延伸閱讀:

【口服藥的使用須知】 http://www.havemary.com/article.php?id=4651

【外用藥的使用須知】 http://www.havemary.com/article.php?id=4654 

 

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指教,感蝦哩

 

 

喜歡健談,可以給我們一個讚,

比喜歡更喜歡,可以按下分享,

超喜歡健談,請告訴親朋好友!

健談 havemary.com 用健康漫畫方式,帶你簡單瞭解正確健康概念與疾病,讓大家一起漫漫健康~想看每日最新健康資訊嗎?請上健談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avemary
常見用藥Q A|全民愛健康 用藥篇30

相關推薦

   中國新措施!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擴散,中國推出健康辨識系統「支付寶健康碼」,民眾出示綠碼才可通行,健康碼轉紅,哪都去不了!中國政府展示對疫情的防控的高效率,但多數民主國家也能做,為何不願做?台灣政府為何再三謹守患者隱私防線? 《為什麼國家會失敗》(Why ...

閱讀詳情 »

感冒後耳鳴、暈眩,原來是急性中耳炎作怪 暈眩通常病因: 神經科門診有許多主訴頭暈的病患,我們發現有很多人服用了不必要的「抗眩暈」藥物,或是引用了錯誤的訊息,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 頭暈的輕重因人而異,有些人只是「昏昏的」,「浮浮的」,或是「頭重腳輕」,比較厲害的暈眩指的是感覺周遭環境或身體在旋轉,更嚴...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擔心新冠肺炎上身,那你更要戒菸!台大醫院家醫部醫師郭斐然就點明抗疫期間必須戒菸的5大理由,全因為吸菸會傷害肺部組織,而新型冠狀病毒主要就是攻擊肺臟及下呼吸道,這也讓吸菸者一旦不小心染疫上身更容易加重病情。 郭斐然指出,這5大理由分別...

閱讀詳情 »

清明假期開跑,若有計畫外出掃墓時,一定要注意「行的安全」!國民健康署叮嚀,自駕者應注意做好個人衛生,若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也要小心防疫,建議全程配戴口罩,若可開窗最好開窗保持通風,並避免觸碰車內設施,以保障個人健康!  防疫期間最好減少外出,但若必要需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一定要特別留心做好防護工作!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