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幼兒溼疹半夜哭鬧爸媽好心疼 中醫調理一覺到天明

幼兒溼疹半夜哭鬧爸媽好心疼 中醫調理一覺到天明

【NOW健康 李蔚萱/新北報導】幼兒溼疹是生活中常見的病症,好發年齡以5歲以下的幼兒居多,大多長在幼兒臉部、頭部、四肢、腹部和臀部,皮膚會出現淡紅或紅色的丘疹、斑點、小水泡或皮膚粗糙,有時甚至有滲出物。發作時搔癢難耐,越抓越癢,不慎抓破皮又會流出組織液,使得小孩時常哭鬧、夜間睡不好,對父母而言是極大的考驗。


中醫師鄭愛蓮認為,相較於過去20、30年,這幾年過敏兒有增加的跡象,除了受到空汙影響之外,也與以前小孩的戶外活動量較大、出汗量較多有關。現代人大多住在都市,不僅活動量受限,能出汗排毒的機會也變少,當出汗量減少,皮膚便無法適時排出溼氣,導致身體循環變差及體內代謝失衡,就會使人體的毒素累積,於是毒素從皮膚冒出,形成溼疹。


但值得慶幸的是,幼兒溼疹較成人容易治療,因為人體代謝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差,體內溼氣也越積越多,故越早治療,病情會越快好轉。此外,也應盡量避免使用類固醇藥膏,雖然類固醇能在短時間內緩解症狀,但只是將病症壓在皮膚內,仍無法讓體內溼氣順利排出,溼疹仍會不斷復發,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鄭愛蓮指出,曾收治1名3歲男童,求診時手腳和鼠蹊部長滿了溼疹,而給予健脾利溼及疏通肝氣的白朮、茯苓、柴胡等中藥;若有腸胃不好或胃口不佳之情形,便加以雞內金來幫助消化,以藥粉調和溫水讓男童喝下,不苦口,再搭配中藥皂清潔、中藥膏塗抹患部。治療初期會經歷一段症狀較為惡化的反彈期,但只要外擦內服約2至3周後,溼疹就會開始消退,持續治療2個多月後,男童半夜已不再搔抓患部,能一覺到天亮。


鄭愛蓮說明,上述男童因病史短,沒有擦過類固醇藥膏,故病情很快就能獲得改善。一般而言,積極配合治療半年就會好轉,但也曾遇過1名中年男子,因工作壓力大、作息不正常,初診時溼疹非常嚴重,雙手完全不能碰肥皂或沐浴乳,只能戴手套洗澡,耐心治療後才進步到1周有2天可不戴手套洗澡,經過約3年的治療後終於痊癒。


鄭愛蓮表示,溼疹幼兒應多運動,且太陽光有殺菌作用,家長可選擇早晨或傍晚,陽光較不強烈的時候,讓幼兒在戶外活動,流汗後趕緊擦乾、換上乾淨衣物,避免汗水刺激皮膚而發癢搔抓。溼疹發作時嚴禁冰冷食物、牛羊肉、海鮮類(尤其螃蟹)、西瓜、芒果等,痊癒後才可食用,先靠飲食調整體質,若症狀仍無法獲得改善,便須趕緊就醫。


更多NOW健康報導
▸【跟肥肉說掰掰】10種明星食物 打造燃脂體質
▸學童暑假沉迷3C視力恐遭殃 眼科醫師提出護眼守則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女性尿失禁分4種 停經後婦女多合併2種常「溼」控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中醫有句話叫做「藥食同源」,意思是光是每天吃的食物就足以發揮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功效。你可能也聽過「養生之道,莫先於食」這句話,可見飲食比補品的作用更大。食物除了可以補充氣力之外,還具有如藥物般積極治療疾病的效果。事實上,很多中藥材都是我們日常生活常見的食材,例如甘麥大棗湯有鎮...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名78歲老翁平時喜愛唱歌,長年有抽菸習慣,幾個月來感到喉嚨卡卡,連說話都帶有磁性,就醫檢查,以為是胃酸逆流導致慢性咽喉炎,但後續又有吞嚥困難、喉嚨疼痛等症狀,因此改赴醫院就診,經鼻咽內視鏡檢查發現,患者喉部的會厭軟骨處有2.5公分大的腫瘤,經切片確診為喉癌第二期,為保...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國際失智症協會公布「2019全球失智症報告:對失智症的態度」,台灣將近5000人填答問卷,人數在亞洲排名第一。調查結果發現,相較於國際平均值,台灣有較高比例認為現行有充足的失智症服務,但也有較高比例認為醫療照護專業人員忽視失智者。失智症遭汙名化 難尋求合適資源國際失智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醫院的急診室裡總是十萬火急的搶救生命,卻也常見不理解情況的家屬訴諸言語或行動暴力。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搭上「開箱文」風潮,號召醫療團隊拍攝高級心臟救命術開箱文,搭配重要的急救設備,透過活潑的畫面呈現讓民眾一秒神解急診醫療團隊的工作面貌,畫面中包括每分鐘可輸血800毫升的輸...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