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幼兒溼疹半夜哭鬧爸媽好心疼 中醫調理一覺到天明

幼兒溼疹半夜哭鬧爸媽好心疼 中醫調理一覺到天明

【NOW健康 李蔚萱/新北報導】幼兒溼疹是生活中常見的病症,好發年齡以5歲以下的幼兒居多,大多長在幼兒臉部、頭部、四肢、腹部和臀部,皮膚會出現淡紅或紅色的丘疹、斑點、小水泡或皮膚粗糙,有時甚至有滲出物。發作時搔癢難耐,越抓越癢,不慎抓破皮又會流出組織液,使得小孩時常哭鬧、夜間睡不好,對父母而言是極大的考驗。


中醫師鄭愛蓮認為,相較於過去20、30年,這幾年過敏兒有增加的跡象,除了受到空汙影響之外,也與以前小孩的戶外活動量較大、出汗量較多有關。現代人大多住在都市,不僅活動量受限,能出汗排毒的機會也變少,當出汗量減少,皮膚便無法適時排出溼氣,導致身體循環變差及體內代謝失衡,就會使人體的毒素累積,於是毒素從皮膚冒出,形成溼疹。


但值得慶幸的是,幼兒溼疹較成人容易治療,因為人體代謝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差,體內溼氣也越積越多,故越早治療,病情會越快好轉。此外,也應盡量避免使用類固醇藥膏,雖然類固醇能在短時間內緩解症狀,但只是將病症壓在皮膚內,仍無法讓體內溼氣順利排出,溼疹仍會不斷復發,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鄭愛蓮指出,曾收治1名3歲男童,求診時手腳和鼠蹊部長滿了溼疹,而給予健脾利溼及疏通肝氣的白朮、茯苓、柴胡等中藥;若有腸胃不好或胃口不佳之情形,便加以雞內金來幫助消化,以藥粉調和溫水讓男童喝下,不苦口,再搭配中藥皂清潔、中藥膏塗抹患部。治療初期會經歷一段症狀較為惡化的反彈期,但只要外擦內服約2至3周後,溼疹就會開始消退,持續治療2個多月後,男童半夜已不再搔抓患部,能一覺到天亮。


鄭愛蓮說明,上述男童因病史短,沒有擦過類固醇藥膏,故病情很快就能獲得改善。一般而言,積極配合治療半年就會好轉,但也曾遇過1名中年男子,因工作壓力大、作息不正常,初診時溼疹非常嚴重,雙手完全不能碰肥皂或沐浴乳,只能戴手套洗澡,耐心治療後才進步到1周有2天可不戴手套洗澡,經過約3年的治療後終於痊癒。


鄭愛蓮表示,溼疹幼兒應多運動,且太陽光有殺菌作用,家長可選擇早晨或傍晚,陽光較不強烈的時候,讓幼兒在戶外活動,流汗後趕緊擦乾、換上乾淨衣物,避免汗水刺激皮膚而發癢搔抓。溼疹發作時嚴禁冰冷食物、牛羊肉、海鮮類(尤其螃蟹)、西瓜、芒果等,痊癒後才可食用,先靠飲食調整體質,若症狀仍無法獲得改善,便須趕緊就醫。


更多NOW健康報導
▸【跟肥肉說掰掰】10種明星食物 打造燃脂體質
▸學童暑假沉迷3C視力恐遭殃 眼科醫師提出護眼守則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女性尿失禁分4種 停經後婦女多合併2種常「溼」控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一名40歲的邱太太,2年前發現頸部腫塊,但不痛、不癢,皮膚外觀也無異常現象,拖了半年才就醫,檢查確診罹患甲狀腺癌第2期;雖然接受高劑量碘131治療,但回診又發現罹患肺癌、淋巴癌,當治療陷入瓶頸之際,輾轉到日本接受免疫細胞療法,目前病情穩定控制。同時罹患2種癌症 面臨治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同工不同酬蠟燭多頭燒 職業婦女憂鬱焦慮症狀多工作內容相同,待遇卻總比男同事差,身為職業女性的妳有過這樣的經驗嗎?女性的社會角色多重,兼顧工作與家庭卻難獲支持與諒解,加上社會普遍仍賦予女性傳統「相夫教子」的職責,社會壓力與不平等待遇下,女性憂鬱、焦慮症狀普遍較男性比例高。...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年約70歲阿嬤患有退化性關節炎,過去曾中風,必須規律服用阿斯匹靈這類抗血小板藥物,有一次,她因關節劇烈疼痛,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沒想到阿斯匹靈與「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同時服用,竟讓阿嬤出現嚴重胃潰瘍,甚至解黑便、貧血、頭暈送急診。對於上述這樣的情況,國泰...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工作壓力加上長期熬夜,日夜顛倒的作息、不良的生活習慣,都會導致女人的肌膚狀況惡化,皺紋、暗沉、黑斑很容易出現,甚至皮膚下垂、鬆垮的情形,都會更加明顯。戲劇一姊梁佑南就曾在臉書大方分享自己的保養秘訣,定期施打4D皮秒雷射,讓她的肌膚在熬夜拍戲與厚重彩妝的荼毒下,都能在鏡頭...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