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心好累…… 半澤直樹教我們的職場紓壓術

心好累 hellip; hellip; 半澤直樹教我們的職場紓壓術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工作壓力讓人喘不過氣來,除了體力負荷外,心靈也會過勞,日劇《半澤直樹》以「加倍奉還」一句經典台詞,在亞洲掀起熱潮,上班族可借鏡主角的職場生存術來紓壓。

不想起床上班、工作效率變低、忘東忘西……你很可能過勞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主任吳孟璋指出,「過勞」是一種身心耗弱狀態,長期處在高度壓力下的反應,表現出來的跡象,在生理方面可能有容易疲倦、腸胃不適、頸肩背肌肉緊繃痠痛、常生病的狀況;心理上則容易有焦慮、生氣、情緒低落、過度敏感、缺乏耐心、失眠、暴飲暴食等等反應。

如何覺察自己是否過勞?

吳孟璋說,最簡易的方法是檢視最近一週以來,自己有沒有好好的吃一頓飯(營養均衡、有充分時間)、睡眠是否充足安穩(至少睡6小時)、最近有無陪家人聊天等。或是可利用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的「壓力指數測量表」,評估自己的壓力狀況,如果超標,建議諮詢心理衛生專業人士,接受系統性的心理治療。

半澤直樹 教我們的職場紓壓術

適度壓力能讓人成長,但過度的壓力長期累積,一旦爆發往往難以收拾,日常生活需有排解壓力的出口,讓身心不致緊繃,創下收視佳績的日劇《半澤直樹》,就讓不少觀眾直呼大快人心。吳孟璋分析,劇中主角半澤直樹面對職場上不合理現象所展現的智慧,可供上班族借鏡。

「堅靭性」性格:半澤不輕易被打倒,面對困境勇往直前,並設法克服,不陷入悲觀情緒。這點可從小多培養成功經驗,碰到難關愈有自信克服。

有所堅持:半澤嘗試找出問題的答案,幫助客戶及銀行度過難關,為社會做出貢獻。此種「利他」觀點,會增加行動力,而不是僅從賺錢去考量。

不害怕衝突:半澤不像一般上班族當「悶燒鍋」,默默忍受上司不合理的指責或要求,而是清楚表達自己的態度與立場。除了能讓情緒有出口,也有助釐清與解決問題。

人際支持:半澤有幾位好同事,不但在職場上提供情緒支持,也能給予實質的幫助。吳孟璋說,人際支持很重要,如果居家附近有聊得來的朋友,隨時想找人就可以找得到,雖然網路很方便,但見面的親近感還是大不相同。

運動習慣:運動會改變腦內運作狀態,讓情緒穩定,提升專注力,也會產生腦內啡,令人愉快、較為正向積極。像半澤的嗜好是劍道,運動又紓壓,民眾如果難以抽空運動,午休健走是最方便的方式。

家人的支持也是關鍵。日劇裡,半澤最大的慰藉就是回家吃上一頓熱騰騰的晚餐,與妻子聊天。吳孟璋說,現代家庭組成以小家庭居多,家人需協調好工作與家務,職場狀況也可相互分享,多支持、少說教,一起分攤壓力,也有助凝聚情感。

壓力來襲時 可嘗試「放鬆練習」

壓力來襲時,可嘗試「放鬆練習」,例如正念呼吸、腹式呼吸,5至10分鐘即可,在吸氣、吐氣之間默念數字,同時嘗試感受暖流從頭到腳,放鬆末梢血管。吳孟璋表示,各種職場都可能碰到不合理情況,上班族若能理解這點,較不會陷入「為什麼是我」的情境,而會嘗試去解決。

【延伸閱讀】

骨骼密度測不出? 糖尿病友的骨鬆危機

化療抗癌不怕吐 這些方法安度療程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03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許多人常會透過中藥補身,像是夏天時飲青草茶退火,或女性經期結束後喝四物湯補氣血,但要注意,吃任何中藥前,得依照體質與症狀挑選合適養生補品,才不會反傷身;高醫附醫藥學部藥師王郁欽指出,主要因藥膳是使用性味平和的藥物,透過功效加上食物的營養成分,幫助調整失調的生理機能,可當...

閱讀詳情 »

【文/余宗翰(新唐人亞太電視台)】日前紐西蘭總理,阿爾登,在臉書上貼出一段口罩生產的影片,有網友眼尖發現,影片中的口罩機,寫有+886的電話號碼,是台灣製造的口罩機具。後來記者採訪到業者,對方表示,目前銷量成長大概有6倍,歐美亞澳國家都來詢問。   27日紐西蘭總理阿爾登,在臉書上分享一段...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根據統計,全球約有6~8%的男性、12~14%的女性會經常性頭痛,女性頭痛的人數高於男性2倍之多,可能跟荷爾蒙有關或是情緒有關。而幾乎每個人終其一生也會有頭痛的經驗,有時候是刺痛,有時候是很深層的痛,或者是整個頭拉緊的痛。若是緊張性頭痛,可能是因為電視看太久、情緒太高漲、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每年都造成全球約1,790萬人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的31%。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造成21,569人死亡,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3,977人死亡,遠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