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心悸、胃痛竟是自律神經失調 這7種人最容易有

心悸 胃痛竟是自律神經失調 這7種人最容易有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58歲的朱媽媽,女兒因為在香港工作無法回台,加上疫情愈來愈嚴重,一直擔心女兒會不會感染新冠肺炎,焦慮到睡不好,產生心悸、胸悶、胃痛等症狀,至心臟科、腸胃科就診,照超音波檢查都沒問題,卻一直沒有改善。最後在醫師建議下至身心科就診,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黃長治表示,這其實是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的症狀,服藥一個月後症狀已改善許多,也可安然入睡。

焦慮時刺激交感神經 過度亢奮影響生理

其實自律神經失調在身心科稱為焦慮症,黃長治醫師指出,在更早以前焦慮症是精神官能症的一種,不過容易使患者被貼上標籤,便改稱為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是無法被意識自主控制的,例如心跳、出汗、腸胃蠕動等。人感到焦慮時,會讓腦部的杏仁核活化,進而刺激交感神經亢奮,副交感神經低下,一旦失控時,便會過度刺激,產生許多生理症狀。

腦中血清素分泌不足 造成自律神經失調

焦慮不僅是緊張,還包含不安全感、恐懼、恐慌。黃長治醫師說明,已有研究證實,腦中血清素分泌不足,遇到事情便容易產生過度的焦慮、壓力。如果是時間短且強度高的焦慮,會引起恐慌症;如果是長期且慢性的焦慮,則會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像是心悸、胸悶、胃痛、噁心想吐、肩頸酸痛(頭痛、背痛)、 便秘或拉肚子(大腸激躁)、手抖、眼皮跳動等。

7種人要注意 長期未改善恐致憂鬱症

有7種類型的人為高危險群:(1)個性內向(2)個性急躁(3)完美主義者(4)個性固執(5)責任感重(6)得失心重(7)自信心不足者,都容易對未來的事情感到憂愁。黃長治醫師提到,其實焦慮與壓力是一體兩面的,有適當的焦慮與壓力才能使人成長、更有動力,並非全然不好,只是長時間無法改善的話,便會越來越憂愁,甚至可能演變至憂鬱症。

用藥改善 放慢腳步生活

通常罹患自律神經失調的人都做過很多的努力在改善生活,運動、參加活動、放輕鬆,但有時候還是沒辦法改善,這時候可以考慮尋求醫療的幫助,藉由藥物增加腦中血清素幫助可有效的改善焦慮症狀;但是吃藥之餘還是要養成運動的習慣,黃長治醫師表示,比較建議的運動是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腳踏車都可以提升體力,進而提升抗壓力。生活中可以盡量試著放慢腳步,刻意的走路慢一點、吃飯慢一點、講話速度不要太快。他提醒焦慮當下不要喝有咖啡因的飲料,像咖啡、茶、可樂等,可以喝熱牛奶、熱花茶,或使用精油,有助於焦慮的改善。

【延伸閱讀】

年輕媽媽罹患淋巴癌多種化療無效 標靶藥物給付救一命

突破腎細胞癌治療困境! 免疫療法搭標靶成效佳,成國際治療趨勢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70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報導) 一名60多歲男子,清早起床活動了一會兒後,家人突然發現他變得反應遲緩、口齒不清,覺得越來越不對勁,趕緊叫了救護車將他送往醫院急診,到院後,發現男子有右側偏癱情形,立即啟動預設的腦中風搶救機制,即時接受了血栓溶劑治療,肢體活動範圍與手腳力道都有了明顯改善。 腦中風的高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入夏了,天氣越來越熱,偶爾下了幾場大雨,氣溫稍降,但是也夾雜了濕氣,有許多過敏疾病因而被誘發,尤其是過敏性鼻炎,因為會進出冷氣房,更容易發作,一直出現打噴嚏、流鼻水、鼻子癢等症狀。 進出冷氣房會誘發過敏性鼻炎 開業醫耳鼻喉科診所院長柯仁弘表示,過敏性鼻炎主要發病原因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許多婦女對於主動做乳房篩檢的意願低,而且也有錯誤迷思,認為乳房X光攝影很痛、以前有做過就好、胸部太小夾不起來可以不用做。然而,醫學實證,「乳房X光攝影檢查」能偵測到乳房鈣化點或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能有效提早發現並改善預後的乳癌篩檢。50歲以上婦女應每1~3年...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