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快新聞/台灣COVID-19死亡率飆升至2% 李秉穎點出關鍵因素

快新聞/台灣COVID-19死亡率飆升至2 李秉穎點出關鍵因素

台灣昨新增37例COVID-19確診病逝,至今已累計224人死亡。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指出,台灣確診病例致死率從5月中約1%多,最近已經攀升到2%左右。專家諮詢小組委員李秉穎表示,長輩及潛在疾病感染比例增加,加上病況惡化時無法即時處置,導致死亡率增加,不過因為台灣仍然在三級防疫警戒中,李秉穎也預估「未來確診趨勢將持平或緩慢下降」。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台灣COVID-19確診病例致死率從5月中約1%多,最近已經攀升到2%左右,顯示台灣必須積極準備醫療量能,期盼能將致死率往下降。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這波本土疫情截至昨天的死亡病例中,60歲以上個案占89.1%,平均年齡約72歲、年齡層偏高,約81.7%有潛在慢性病,從發病到死亡平均僅8.3天。

李秉穎認為,全球染疫致死率在2%至4%之間,致死率增的因素包括,「造成社區感染以後,長輩及潛在疾病感染比例增加,致死率增加」,另外「醫療量能關係,沒有辦法把所有感染病患放在醫院裡面,急速發生危險性時,無法即時處置,這是另一個問題」。

近日高齡長者確診居多,未來本土確診的走向是否會增加,李秉穎預估,「未來確診趨勢將持平或緩慢下降」。他說明,台灣目前正在進行第三級防疫中,在一定的掌控之中,不過疫情擴散到其他縣市是無法完全避免,因人還是會流動。

至於近期社區發生死亡後確診的案例頻傳,是否意味著社區監控體系失靈,李秉穎坦言,現在死亡後才確診的情況,是不太能避免的。他表示,疫情大量流行時,是無法靠第三者監控,要靠民眾自覺意識,去年疫情爆發初期時還可以疫調、匡列足跡,防止疫情擴散,不過現在案例太多已經沒辦法找到傳染源。

李秉穎也提醒民眾,若有接觸史、呼吸道症狀,千萬不要輕忽,即早篩檢治療比較安全。

(民視新聞網/綜合報導)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台北報導 癌症多年來位居國內十大死因榜首,選在2月4日世界癌症日,國際抗癌聯盟呼籲「做好癌症預防就是立即行動」,透過降低癌症發生的風險,彰顯個人強化健康生活型態的價值。台灣癌症基金會透過長期宣導 「全民練5功,防癌就輕鬆」,鼓勵每個人力行五大防癌好習慣,就能降低罹癌風險,迎接...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鮮乳、保久乳到優格、奶油,台灣人每一年要吃掉超過20萬公噸的進口乳製品,為了保障食安,食藥署今(5)日正式公告要求自5月1日起,所有進口乳製品都必須檢附輸出國官方衛生證明文件,不但須載明品項,更得有官方佐證的「供食品用途」、「人類可...

閱讀詳情 »

▲醫師提醒,腎細胞癌初期通常無任何症狀,且臨床症狀也相當多變。(照/亞大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腳麻、背痛竟然是「癌」!台中一名60歲男子,突然出現右側下背痛、右腿痠麻等症狀,到骨科檢查,竟發現右側薦骨有一顆腫瘤,起初以為是骨癌,切片報告顯示為腎臟轉移,且確診為腎細胞癌第四期。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