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思覺失調是什麼? 患者會有攻擊行為? 醫師:穩定控制較能維持功能

思覺失調是什麼? 患者會有攻擊行為? 醫師:穩定控制較能維持功能

思覺失調是什麼? 患者會有攻擊行為? 醫師:穩定控制較能維持功能

思覺失調成近年熱議話題  年輕成人是發病高峰?

近年隨著戲劇節目及衛教宣導,民眾對精神疾病的認知有所提升。不過,當隨機傷害的社會事件發生時,仍可見到媒體報導加害人宣稱自己罹患「思覺失調症」,導致思覺失調症受到部份誤解與污名化,甚至引發群眾恐懼。亞東醫院精神科江惠綾醫師強調,思覺失調是一種大腦相關疾病,只要透過藥物加以穩定控制,病患的行為表現可有良好的改善。

江惠綾醫師說明,思覺失調與大腦「多巴胺」分泌過多有關,相關家族病史為思覺失調症狀的風險因子。事實上,從全球包括台灣的流行病學統計,思覺失調症盛行率約佔1%左右的人口數,然而這群患者未必都有就醫控制。

此外,環境也是觸發思覺失調發生的主因。若長期處於高度壓力的環境下,的確有可能使思覺失調症狀爆發。江惠綾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發病高峰年齡是從青少年晚期開始,約15歲至29歲之間,但此病為慢性疾病,患者並不限定於青少年或年輕成人族群,而是各年齡層都有。


思覺失調是什麼? 患者會有攻擊行為? 醫師:穩定控制較能維持功能

如何察覺思覺失調發作症狀? 2關鍵判別症狀

江惠綾醫師說明,思覺失調主要症狀有兩點最為明確,第一是「妄想」,患者容易相信「非真實」的事情;第二個是「幻覺」,病人容易聽到不存在的聲音、看到不存在的東西。醫師表示,患者因容易產生妄想,會認為同儕、同事在背後議論自己、說自己的壞話;或者認為有人潛入自己的住家中,事實上根本都沒有發生。

江惠綾醫師表示,檢測思覺失調的儀器技術仍在研究階段,現階段主要透過問診及評量進行評估。例如,除幻覺及妄想的評估外,也可能觀察到患者在口語表達方面出現字詞難以連貫、與他人對話時經常文不對題、問東答西等狀況;行為上則可能出現旁人難以理解的舉止,如從辦公室走到茶水間閒晃,又再漫無目的地走進廁所。


思覺失調是什麼? 患者會有攻擊行為? 醫師:穩定控制較能維持功能

思覺失調患者都有暴力行為?  醫師:經治療與常人無異

思覺失調的患者未必能分辨症狀與現實,因此提高患者及親友的病識感相當重要。江惠綾醫師強調,確診思覺失調後,除了及早治療,更重要的是千萬不能擅自停藥,以免病情復發,一旦病情復發,多巴胺不平衡的情況會轉趨嚴重,導致疾病控制更不理想,甚至造成患者腦部退化。目前認為,思覺失調患者應透過穩定持續用藥,達到長期的良好控制。

另外,壓力會造成思覺失調症狀惡化,建議病患保持規律作息、維持低壓力生活型態,並定時回診與服藥,有助於改善症狀。江惠綾醫師指出,穩定用藥控制的思覺失調患者,可有良好的改善,同樣可以過上平穩生活。研究數據也顯示,控制良好的思覺失調患者,發生攻擊行為的比例並未比一般人更高。少數社會個案強化了思覺失調的暴力印象,與科學事實未必相符。


職能治療與精神復健並行  助思覺失調患者走出陰霾

如何讓思覺失調患者回歸社會,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江惠綾醫師表示,職能治療與精神復健,也是幫助思覺失調患者控制病情的重要方法。目前也有醫院或精神照護機構,提供患者職業訓練與庇護工廠,讓思覺失調患者可以嘗試流程單純、複雜度不高的工作內容,維持正常作息。

除了職業訓練,江惠綾醫師也鼓勵患者追求不同的人生目標,例如維持人際關係、自我打理的能力。行有餘力時也建議多運動增強體力,或是增進工作技能。醫師表示,讓思覺失調患者過上正常生活是精神醫學的首要目標,雖然患者的基本能力可能不如發病前完整,但透過每一次的練習及親朋好友的鼓勵,都能讓他們的生活持續進步。

你可能有興趣

 

 

相關推薦

一個富家小姐大學校花—林淑如下嫁當年的窮小子郭台銘,經過夫人的傾力幫助,郭台銘榮登臺灣首富,也就是富士康的老總,林淑如也是千億富婆身價,就在他們夫 妻恩愛出雙入對本應享福的時刻卻迎來了乳腺癌(疾病不管貧與富,貴與賤,認同嗎?),郭太太在「寧死也不切除乳房…」中去世,享年55...

閱讀詳情 »

翻攝gigcasa,下同   一定有很多人跟小編一樣有這個疑問,熱牛奶或熱豆漿冷卻後,上面會有一層薄膜,那到底是什麼東西?絕大多數的人可能把薄膜戳破繼續喝,但也有人認為那層膜「很噁心」,會特別撈起來丟掉。     霸特!這個做法根本是浪費食物! 這層膜其實就是「蛋白質...

閱讀詳情 »

抗生素僅僅是一種可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藥物,並不能對於病毒產生作用,應該要由醫師進行專業的診斷與判斷,並進行細菌培養或特殊檢查來確診,千萬不要自行購買或是要求藥師給予抗生素來服用,以避免病毒感染延宕治療的可能。   由於現代人對於抗生素的依賴性與迷思,造成具有抗藥性的細菌越來越多,因此...

閱讀詳情 »

【肥胖(BMI≧30)對孕婦自身的影響】1.妊娠糖尿病:風險增加了2-4倍,肥胖程度越高,風險越高2.體內慢性發炎:過多的脂肪會分泌發炎激素,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容易進一步導致妊娠糖尿病、胰島素阻抗性,又再進一步導致肥胖,形成惡性循環。3.子癲前症與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是懷孕20週後新產生了高血壓...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