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老是無法專心10分鐘? 成人也會過動症! 憂鬱風險恐變高?

老是無法專心10分鐘? 成人也會過動症! 憂鬱風險恐變高?

老是無法專心10分鐘? 成人也會過動症! 憂鬱風險恐變高?

過動症與「好動」並不同  多巴胺、正腎上腺素失調為患病主因

不少孩童因體力充沛、活潑好動,被家長誤以為患有「過動症」。事實上,過動症與調皮搗蛋不能劃上等號。醫師提醒,經過充分的行為規範的教導和練習後,大部分孩童可以配合情境表現出合適的行為,例如:在操場上遊戲、跑步,在教室可以坐好聽老師說話,但如果是過動症的孩童則對於規範的遵循狀況不佳,有些需要透過藥物治療才能有效緩解症狀。除過動外,有些孩童同時有注意力的問題(或只有注意力的問題),這些症狀甚至持續至成人階段都會影響患者生活。

亞東醫院精神科江惠綾醫師表示,過動症全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腦中「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不平衡有關,也跟腦部成熟較慢有關。較為嚴重的過動表現,在學齡前時期就開始會觀察到,尤其以男童為常見。至於注意力不足的症狀在幼童時間表現有時較不明顯,大多在國小階段被觀察到。此外,患者也可能衝動、躁動的行為。


每10人就有1人過動症?  成年後恐仍持續「注意力不足」

江惠綾醫師表示,以台灣的學齡兒童來說,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比例大約為8-9%左右,幾乎每10人就有1人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狀。大部分患者隨著年紀增長,過動症狀會變得輕微,到了成年階段,仍有一半的患者持續困擾於注意力的問題。

不過,過動症狀雖然可能隨著時間減緩,注意力不足卻有一定比例會持續到成年。江惠綾醫師舉例,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成年人,在日常上班、求學時常有記憶力不佳、任務完成度不足等狀況,專注力甚至有時無法超過10分鐘。雖然患者有意識地想維持專注度,仍無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如果有類似情況發生,建議可尋求精神科接受相關評估,及早改善分心狀況。


老是無法專心10分鐘? 成人也會過動症! 憂鬱風險恐變高?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如何治療?  不控制恐會衍生更多問題?

江惠綾醫師指出,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除了定期回診與服用藥物,父母、學校以及醫療單位,三方之間的相互配合也非常重要。有些孩子的過動狀況是在教育現場才被察覺,因此,如何讓他們及早妥善接受治療,能夠在家庭、學校各種生活情境維持穩定表現,需要家長、學校與醫院共同努力。

江惠綾醫師提醒,若是過動症無法獲得有效控制,可能衍生為「對立反抗疾患」、「行為規範障礙症」等疾病,呈現出自我控制能力低下、易怒、侵略性變強,甚至產生肢體暴力行為。另外,也有研究顯示,過去確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患者,成年後得到憂鬱症的比例將比一般人更高。


老是無法專心10分鐘? 成人也會過動症! 憂鬱風險恐變高?

 

良好睡眠加適當運動  改善過動症與注意力不足

江惠綾醫師建議過動症族群,平時維持適當運動以及夜間充足睡眠,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改善有幫助。醫師提醒,過動者患者睡眠不足,隔天上課時出現過動、不專心的狀況會更明顯。而適當運動對大部分的過動症患者,有提升專注能力的效益。透過生活作息與穩定治療,過動症患者的各項表現並不會遜色於正常人。

最後,江惠綾醫師提醒,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藥物屬於管制處方用藥,必須透過醫師診斷處方開立,切勿透過來路不明的管道取得或濫用藥物。只要有相關症狀應及早尋求精神科協助。無論孩童或成人,發現注意力不集中應及早接受評估診斷,尋求正確的管道,讓身心健康與人際關係得到改善。

你可能有興趣

 

相關推薦

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結果或能預防缺血性中風與認知功能衰退的發生,及早進行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評估。(圖/由好醫師網提供) 優傳媒記者游尚智/台北報導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莊紹源副研究員,與臺北榮民總醫院宜蘭老年世代研究神經內科王培寧醫師及心臟內科鄭浩民醫師研究團隊共同合作,針對50歲以上...

閱讀詳情 »

接受拇趾外翻手術是矯正蹠骨歪斜的第一步,維力骨科診所院長高逢駿醫師提醒,術後除了傷口照料外,也要積極進行復健運動,以減少因組織沾黏而使關節靈活動受損,才能真正恢復正常行走跑跳。  拇趾外翻手術只是治療的第一步,術後的復健運動對於活化關節來說至關重要。高逢駿醫師提醒,手術僅能矯正蹠骨的角度,但術後腳趾...

閱讀詳情 »

【隆乳新知】東京風采張大力院長3D安全隆乳技術內視鏡技術再進階,獨創隆乳5D空間廣受美、日、中、韓等矚目,每年海外學術交流與發表演講。 台灣內視鏡隆乳權威張大力院長  隆乳5D空間技術接軌國際 第七屆全球華裔整形外科醫師大會(WAPSCD)在中國杭州學術交流登場,匯聚美國、澳洲、法國、中...

閱讀詳情 »

【記者周蘭君報導】由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主辦的[四屆精神障礙青年自立生活挑戰營]於10月26日起展開2天一夜的營隊,讓精障朋友學習獨立生活發現潛能展現自我,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理事長滕西華表示,本次活動自5月起至10月即開始的分區自立生活行動小組會議,由精障朋友主導討論在就醫經驗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