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恐慌及憂鬱症易被汙名化 恐使患者病情加劇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 2013/02/12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導致恐慌症、憂鬱症已成為社會常見的精神疾病,根據統計,每5個人當中就有1人可能有情緒障礙的出現;高雄市凱旋醫院院長陳正宗指出,大部分民眾對於疾病的認識不足,往往污名化精神情緒疾病,導致許多患者的病情持續加劇。

其實恐慌、憂鬱症等疾病,一旦發作,占9成5以上多是傷害自己,不至於會發生暴怒行為,甚至失控殺人;陳正宗說,除非是躁鬱症發作,才有可能會傷害到他人,且通常是家人會先受害,若家中有人出現相關症狀的患者時,身旁周圍的親朋好友應多注意,必要時應盡快帶其就醫治療。

要了解患者是否有任何暴怒的行為,可以判斷患者是否與對方有口角心結,或是為何鎖定特定對象製造噪音等因素;陳正宗說,其實恐慌或憂鬱症等患者只要能積極接受治療,一定能走出陰影,但社會上對待這些患者,多採以冷淡回應,甚至隔離,使患者一直無法走出自己的陰霾。

每個人都有可能會發生情緒障礙等的問題,這時應適時提醒自己,勇於面對,千萬不要封閉自己,平時也應多注意,若身邊出現親朋好友出現類似情況,除了給予支持鼓勵外,也可透過諮詢專業醫師的協助,及早發現,及早接受治療,才能獲得較好的療效。

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7822

恐慌及憂鬱症易被汙名化 恐使患者病情加劇

相關推薦

    (圖片翻攝自今日頭條,下同) 她叫雯雯,年僅23歲,職業秘書,去年3月舌體潰瘍,起初自以為「胃火」,服用清火中藥和消炎藥後好轉,但隨即又復發,斷斷續續將近4月,7月下旬,隨去北京口腔醫院就診,診斷為「右舌癌」,鱗狀細胞癌,後在該院於2015月8月3日手術切除治療,術後3...

閱讀詳情 »

  (圖片翻攝自今日頭條,下同) 整理:安妮 我和男友偷偷戀愛了2年,卻一直不敢告訴母親。不是因為他不優秀,也不是因為他非常醜陋,而是因為,他是是繼父的兒子。 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因病過世了。留下幼小的我和年輕的母親。父親去世前,為了給父親治病,家裡已經花光了所有積蓄。父親去世後,下葬費...

閱讀詳情 »

翻拍自笑彈俱樂部   德國體育醫學龍頭艾倫斯特博士發現,所有運動選手中,唯獨馬拉松選手沒有罹患癌症的病例。因此艾倫斯特博士為了找出不得癌症的原因,不斷地研究,結果發現了一項驚人的事實。艾倫斯特博士採集了每天跑步30公裏以上的馬拉松選手的“汗水”,分析其汗水的成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整理) 台灣自1993年就已進入高齡化社會,預計2025年將成為每5人就有一位老人的超高齡社會。曾任台灣人口學會理事長的政大社會系陳信木教授推估,2035年台灣育齡婦女將有4成無子、5成無孫,此數據顯示一人的單戶將會越來越多,台灣也將走向一人的社會。長照儼然已成為台灣家庭肩頭...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