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情緒在體內平衡靠這個 憂鬱症患者缺少此關鍵機制

情緒在體內平衡靠這個 憂鬱症患者缺少此關鍵機制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健康的情緒調節包括了選擇有助於穩定情緒的活動。但是,在個人選擇的活動受到限制的情況下,例如:在社交孤立和封鎖期間,這種自然的情緒調節會受到損害而可能導致憂鬱,尤其是憂鬱症患者,情緒自我調整能力受損可能更為嚴重。這份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結果發布於2020年4月《JAMA精神病學期刊》。


研究對象包括5萬8千328名來自低、中高收入國家的參與者,受訪者分成情緒低落、情緒高漲及有憂鬱症病史3組進行比較,了解他們如何透過選擇日常生活來調節情緒。結果發現,人們當下的感受與選擇的活動有著密切的關連。


情緒的體內平衡這種機制,是透過活動來穩定情緒的能力,當情緒低落時體內平衡會受到損害,甚至在曾被診斷出憂鬱症者是不存在的;該研究還發現,情緒低落的體內平衡可以預測出更高的憂鬱症發作頻率以及發病期間,且活動和情緒之間的某些關聯與文化特別有關係。在高收入國家,運動最能促進情緒;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則是宗教。研究建議,透過即時(real-time)監控情緒、智能系統可以提供活動建議,以增加情緒調節能力,這種干預措施可以做到遠程服務,讓無法獲得面對面照顧的患者,包括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民眾受益。


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教授林梅鳳指出,舒緩情緒的方法很多,但要找尋自己喜愛且適合的才能持久,也可以透過智能程式來輔助,例如想運動的話,藉由程式中提醒及記錄機制,幫助融入日常生活,進而養成習慣。教授建議,憂鬱症患者在自訂活動時不要設定過高,以小目標為主,每次活動時感受身體及情緒上是否有細微的變化,幫助情緒調節能力的恢復及自我肯定,當發現情緒不穩定時,需透過有效的活動或方法舒緩,如嘗試新的活動,在持續練習或專家的指導下,逐步內化,穩定身心的節奏。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我們已漸漸進入後疫情的新生活型態,上述研究的提醒,是與自我情緒調節和選擇的活動有關。當情緒低落時,我們傾向選擇做讓自己振作起來的事情,而情緒高漲時,則會進行一些讓我們平靜下來的活動。當活動選擇受限時,如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封鎖或隔離時,情緒的調節比較會出現問題。所以可在平常就關注並訓練,增加自己情緒的體內平衡,簡單來說,就是養成舒壓的習慣,無論是何種型態的運動、生活上的放鬆、影音欣賞、SPA、閱讀,或信仰上的禱告、頌經等,可把這些習慣當作是穩定情緒的充電器。


葉雅馨也提醒,好好學習及應用智慧科技,讓遠方或國外的親友,甚至隔離時需在不同的空間,都可以用視訊互動,網路遊戲及資訊更新等,讓自己不會處於孤寂、無助的狀態。這些都有助於面對外在環境的變化及憂鬱情緒的處理,甚至會發展成為新的能力,除了調節自己的情緒,也能協助周圍親友走出情緒的困境。


更多NOW健康報導
▸癌症時鐘快轉16秒! 罹癌發生率增加所幸死亡率下降
▸大腸癌連續12年居國人癌症首位 女性乳癌發生率最高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大腸癌連續12年居國人癌症首位 女性乳癌發生率最高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綜合報導)為規範醫師利益衝突,美國醫學中心頒布藥廠銷售限制政策,研究發現,醫師會降低開立業務積極推銷藥物的處方,成果刊登於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藥廠銷售限制政策 影響醫師開立處方行為研究針對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美國醫學中心頒布藥廠銷售限制政策期間,分...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一名林姓水電工,工作時不慎遭電鋸斷指,所幸及時手術接回,但他努力復健3個月,手指仍非常僵硬,連拿筷子吃飯都無法;進一步接受二次手術,再持續復健,手指活動度才獲得改善。長庚研發創新醫材 減少肌腱沾粘臨床上,肌腱沾粘相當常見,若是術後復健3個月以上,仍進步有限,就建議以手術...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中午打開便當盒,一樣主菜、三樣配菜,外食族應該不陌生;晚餐時間一到,餐桌上擺滿各式料理,有肉、有菜、還有湯,現代家庭人口少,三菜一湯已經很豐盛。不過,究竟該先吃肉、還是先吃菜呢?營養專家指出,就營養吸收而言,並沒有差別;若是正在減肥者,則建議先吃菜,比較有飽足感,有助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位59歲翰昇(化名)因咳血來到醫院急診,經X光片檢查及切片後,確診為鱗狀細胞肺癌,且有骨轉移的現象;院方立刻以化療進行治療,但腫瘤情形卻遲遲不見改善,且多次復發讓他難以忍受,一度想要放棄治療。在醫療團隊評估後,改投以新型抑制血管新生劑再搭配化療同時進行,才將腫瘤控制穩...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