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憂鬱症病患親人、患者與研究者三種身份的告白,和你分享憂鬱症的7個常見問題!

憂鬱症病患親人 患者與研究者三種身份的告白,和你分享憂鬱症的7個常見問題!
從喜劇泰斗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到韓國女子團體f(x)的雪莉,這幾年常聽到有名人因為憂鬱自殺而離開我們,為什麼憂鬱症這麼可怕?
我的至親曾經罹患憂鬱症超過6年,而我在高中時期也曾經歷過3年的情緒障礙,腦中曾有一個聲音和我說:「結束,就沒事了」,這是沒有罹患憂鬱症的旁人無法想像的恐怖!
這也是為什麼讀研究所期間,我選擇進行憂鬱症的研究,碩士到博士班的研究也差不多10年,但是我並非精神科醫師,也非心理諮商師,在這篇專欄中並不會講到診斷與治療。
單純就研究者、親人與患者的角色和大家分享憂鬱症,也以營養師的角度和大家簡單分享如何用吃的預防憂鬱症。

憂鬱症到底是心理疾病或生理疾病?

憂鬱症病患親人 患者與研究者三種身份的告白,和你分享憂鬱症的7個常見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很不專業,如果真的要分類,憂鬱症是帶有實質「生理病變」的心理疾病,在憂鬱症患者的腦中,海馬迴、杏仁核等掌管情緒的腦區,有體積較小、神經連結密度較低的現象。
也有許多研究發現有些患者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代謝速度提高,導致神經傳導有問題。
簡單來說,憂鬱症患者再也想不起「快樂」,喜歡做的事情也無法勾起開心的感覺,所以可以想想輕率地鼓勵他會有用嗎?

憂鬱症只是情緒低落,過幾天就會好了吧!

憂鬱症病患親人 患者與研究者三種身份的告白,和你分享憂鬱症的7個常見問題!

憂鬱症帶有實質生理病變,在精神科診斷手冊中也有明確的診斷指標,透過藥物、心理諮商等等療法都需要好一段時間才能讓神經連結長回來,真的不是單純短期情緒低落而已。

憂鬱症會不會遺傳?

會!若是基因帶有特定的多型性突變(學術稱為單一核苷酸多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有可能會導致腦部發展有些差異,這樣的族群會更容易受到壓力而誘發憂鬱。
若帶有多型性突變的DNA也遺傳給下一代,自然而然下一代就容易因壓力而導致憂鬱。再加上這樣的下一代可能會生活在有憂鬱症患者的家庭中,家庭環境的壓力也會比一般族群高,自然就容易有憂鬱的風險。

家庭關係不佳會不會提高憂鬱症風險?

憂鬱症病患親人 患者與研究者三種身份的告白,和你分享憂鬱症的7個常見問題!

會!許多研究發現經歷家暴的小孩,長大後憂鬱的風險比起正常家庭的小孩高出數倍!若家裡有憂鬱症的親人,也會因為相處壓力、生活緊繃等等問題而提高憂鬱風險!

憂鬱症容易復發嗎?

憂鬱症超容易復發!!每個國家的研究結果不一,我看過最高的5年復發率可以達到70%!重點都在於「壓力源」沒有去除,除了治療以外也要移除「壓力源」,才能降低腦部因為壓力而有再次損傷的問題。
不過,發現和移除壓力源是最難的,我的朋友是因為考上高考,瞬間移除了家庭期待的壓力、自我期待的壓力與對未來生活惶恐的壓力。
而我的家人是因為貸款還完了,移除經濟的壓力,同時我也上了大學,移除了親人照護我的壓力,再搭配藥物與心理諮商才「痊癒」。

吃什麼可以抗憂鬱?

憂鬱症病患親人 患者與研究者三種身份的告白,和你分享憂鬱症的7個常見問題!

以現在的研究而言,很難斷定食物可以「治療」憂鬱,大概只能說吃足夠或補充特定營養素,可以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在我過去研究的歷程中,看過比較有科學實證的食物有「魚油與w-3脂肪酸」、「維生素D」、「蔬果與膳食纖維」、「特定益生菌」、「茶」、「咖啡」、「辛香料」。
過去好食課有寫過相關專欄,可以點擊連結了解喔
最後,如果你身旁有憂鬱傾向的親友,真的不要輕易地和他們說「加油!」、「看開點!」、「你還好嗎?」。憂鬱症患者可能只會和你說 I’m fine!,但腦中的小惡魔卻對著自己說 But I wanna say goodbye
我們要做的是就是保持「病識感」,帶著憂鬱傾向的親友尋求醫師協助,更學會「傾聽」,不要隨意地鼓勵、反駁與責備,做到這些事情其實就可以好好幫助憂鬱症的親友了!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現代上班族幾乎都是三餐老外,大魚大肉又少吃蔬菜的結果,極易造成膽固醇過高,也就是會導致所謂的「血濁」,而若是不加以防範,就會出現心血管疾病。醫師提醒,尤其是低密度膽固醇要小於70mg/dl,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壞膽固醇LDL會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根據流行病學研究發現,...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梅雨來了!落髮患者臉也綠了!5月已進入初夏,炎熱感開始出現、午後陣雨頻繁、水氣增多,民眾開始要適應30度左右的高溫天氣。台灣氣候終年潮溼高溫,尤其5月中旬至6月中旬的梅雨季節更是濕熱,這便是落髮患者「三千煩惱」的開始,尤其在白天大氣光化學反應後,午後臭氧濃度明顯飆高,甚...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民眾長時間接受陽光、紫外線,白內障很容易提早報到。不過就算動過白內障手術,眼睛還是要記得防曬。怡仁綜合醫院眼科主治醫師何元輝表示,年齡老化是白內障最大風險因子,而長時間接觸紫外線,也會誘發白內障,不只白內障,紫外線也會傷害眼睛黃斑部,因此即使動過白內障手術,平常還是要戴...

閱讀詳情 »

整理編輯/林玫妮、摘自/《不被謠言殺死的50個醫學正解》(池谷敏郎著/時報出版)、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對於含有乳酸菌的食品,好比優格、優酪乳,都有「吃了可以促進腸道蠕動」的概念,每每便祕、腹脹時,即成為了最天然的良藥。至於,乳酸菌的「生死」,是否真的會影響對腸道的好處,如果已經沒有生...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