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憂鬱症病患親人、患者與研究者三種身份的告白,和你分享憂鬱症的7個常見問題!

憂鬱症病患親人 患者與研究者三種身份的告白,和你分享憂鬱症的7個常見問題!
從喜劇泰斗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到韓國女子團體f(x)的雪莉,這幾年常聽到有名人因為憂鬱自殺而離開我們,為什麼憂鬱症這麼可怕?
我的至親曾經罹患憂鬱症超過6年,而我在高中時期也曾經歷過3年的情緒障礙,腦中曾有一個聲音和我說:「結束,就沒事了」,這是沒有罹患憂鬱症的旁人無法想像的恐怖!
這也是為什麼讀研究所期間,我選擇進行憂鬱症的研究,碩士到博士班的研究也差不多10年,但是我並非精神科醫師,也非心理諮商師,在這篇專欄中並不會講到診斷與治療。
單純就研究者、親人與患者的角色和大家分享憂鬱症,也以營養師的角度和大家簡單分享如何用吃的預防憂鬱症。

憂鬱症到底是心理疾病或生理疾病?

憂鬱症病患親人 患者與研究者三種身份的告白,和你分享憂鬱症的7個常見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很不專業,如果真的要分類,憂鬱症是帶有實質「生理病變」的心理疾病,在憂鬱症患者的腦中,海馬迴、杏仁核等掌管情緒的腦區,有體積較小、神經連結密度較低的現象。
也有許多研究發現有些患者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代謝速度提高,導致神經傳導有問題。
簡單來說,憂鬱症患者再也想不起「快樂」,喜歡做的事情也無法勾起開心的感覺,所以可以想想輕率地鼓勵他會有用嗎?

憂鬱症只是情緒低落,過幾天就會好了吧!

憂鬱症病患親人 患者與研究者三種身份的告白,和你分享憂鬱症的7個常見問題!

憂鬱症帶有實質生理病變,在精神科診斷手冊中也有明確的診斷指標,透過藥物、心理諮商等等療法都需要好一段時間才能讓神經連結長回來,真的不是單純短期情緒低落而已。

憂鬱症會不會遺傳?

會!若是基因帶有特定的多型性突變(學術稱為單一核苷酸多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有可能會導致腦部發展有些差異,這樣的族群會更容易受到壓力而誘發憂鬱。
若帶有多型性突變的DNA也遺傳給下一代,自然而然下一代就容易因壓力而導致憂鬱。再加上這樣的下一代可能會生活在有憂鬱症患者的家庭中,家庭環境的壓力也會比一般族群高,自然就容易有憂鬱的風險。

家庭關係不佳會不會提高憂鬱症風險?

憂鬱症病患親人 患者與研究者三種身份的告白,和你分享憂鬱症的7個常見問題!

會!許多研究發現經歷家暴的小孩,長大後憂鬱的風險比起正常家庭的小孩高出數倍!若家裡有憂鬱症的親人,也會因為相處壓力、生活緊繃等等問題而提高憂鬱風險!

憂鬱症容易復發嗎?

憂鬱症超容易復發!!每個國家的研究結果不一,我看過最高的5年復發率可以達到70%!重點都在於「壓力源」沒有去除,除了治療以外也要移除「壓力源」,才能降低腦部因為壓力而有再次損傷的問題。
不過,發現和移除壓力源是最難的,我的朋友是因為考上高考,瞬間移除了家庭期待的壓力、自我期待的壓力與對未來生活惶恐的壓力。
而我的家人是因為貸款還完了,移除經濟的壓力,同時我也上了大學,移除了親人照護我的壓力,再搭配藥物與心理諮商才「痊癒」。

吃什麼可以抗憂鬱?

憂鬱症病患親人 患者與研究者三種身份的告白,和你分享憂鬱症的7個常見問題!

以現在的研究而言,很難斷定食物可以「治療」憂鬱,大概只能說吃足夠或補充特定營養素,可以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在我過去研究的歷程中,看過比較有科學實證的食物有「魚油與w-3脂肪酸」、「維生素D」、「蔬果與膳食纖維」、「特定益生菌」、「茶」、「咖啡」、「辛香料」。
過去好食課有寫過相關專欄,可以點擊連結了解喔
最後,如果你身旁有憂鬱傾向的親友,真的不要輕易地和他們說「加油!」、「看開點!」、「你還好嗎?」。憂鬱症患者可能只會和你說 I’m fine!,但腦中的小惡魔卻對著自己說 But I wanna say goodbye
我們要做的是就是保持「病識感」,帶著憂鬱傾向的親友尋求醫師協助,更學會「傾聽」,不要隨意地鼓勵、反駁與責備,做到這些事情其實就可以好好幫助憂鬱症的親友了!

相關推薦

對抗新冠病毒,你應該要每天喝這碗味噌湯! 醫生實證的抵抗力增強大法   調整自律神經是邁向長壽的捷徑 自律神經,也是掌控腸道等消化器官的神經。 多年以來,我一直在研究自律神經失衡對身體帶來的影響。 自律神經又分成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當這兩者失去平衡時,身體免疫力就會逐漸下降。 例如,開...

閱讀詳情 »

終結飆升血糖,每日一碗的長壽味噌湯迅速簡單又有效! 聽過「先吃蔬菜」的概念嗎? 這是種抑制血糖值急速上升的方法,也是最近廣受矚目的飲食祕訣。 簡單來說,就是吃的順序從蔬菜開始,不過,其實我更推薦「吃的順序從『長壽味噌湯』開始」,也就是「先喝長壽味噌湯」這個飲食技巧。 一般認為從沙拉攝取蔬菜是最有效...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疫期過敏噴嚏不斷招來異樣眼光?根據調查,台灣人過敏性鼻炎發作頻繁,但逾七成受訪者用藥仍未控制。臺灣鼻科醫學會理事長方深毅教授表示,民眾自行購買的標榜「非類固醇」鼻噴劑,常是血管去充血劑,可能治標不治本,使用不當甚至傷鼻黏膜。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楊曜旭...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疫情,部分癌友及家屬因擔心疫情而減少出門採買,或選擇可長期存放的加工食品,可能導致飲食不均衡的問題。為此,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供癌友飲食保健六招「衛生安全排第一、新鮮天然尚好、維持體重不下降、吃得夠且均衡多樣化、多吃優質蛋白質、適當補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