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戶外戴口罩運動 醫:建議慢性疾病患者與醫師討論確保安全活動

【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面對疫情三級警戒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達到戴口罩運動又不缺氧昏倒,新竹臺大分院復健部林孟廷醫師提醒,戴上口罩運動並不會影響一般健康成人的運動表現,民眾若是本身有心肺疾病或是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的病人,建議運動前先與主治醫師討論適合本身病況的安全方式,才能確保安全的活動。

林孟廷醫師提醒,若是想要從事健走、跑步或是騎腳踏車等戶外運動,請民眾仍要遵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三級警戒規範,建議民眾戶外運動時,出門前多帶一兩個備用口罩,在運動汗濕後,勤加更換口罩,以確保自己的口罩仍有保護作用。

隨著天氣日漸炎熱,戴著口罩跑步實在不舒服,上個月還有民眾戴口罩夜跑昏倒的新聞,民眾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達到戴口罩運動又不缺氧昏倒,林孟廷醫師表示,這則新聞中未提及男子是否本身剛好身體不適或是有其他慢性疾病造成暈厥,然而,根據美國胸腔學會年鑑(Annals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的文獻回顧研究指出,健康的成人戴著口罩運動的所有心跳、血壓、呼吸等生理指標,與運動者主觀感覺疲勞指數其實都差不多,甚至在很高強度下的運動也是如此。

林孟廷醫師表示,若是本身是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病人,因為疾病所造成的呼吸阻力較高,戴上口罩後運動,確實可能因為呼吸阻力增加與通氣的下降,造成持續性缺氧與血中二氧化碳濃度累積,進而刺激了身體產生呼吸代償而更喘,影響運動表現;同時也因為隔了一層口罩使得呼吸的散熱較差,進而影響呼吸的效率與通氣。另一類則是有心臟疾病如心衰竭或冠心病的病人,心臟代償的能力較差,可會會因為戴口罩運動的呼吸效率不好,進一步加速心率代償,增加心臟的負擔。因此建議在三級警戒的時刻,這類心肺疾病的病人還是留在家中,不要外出運動,避免戴口罩運動增加身體的負擔。

居家個人運動,林孟廷醫師建議可以從低強度的運動開始,安排靜態拉筋伸展、固定式腳踏車/跑步機、跳繩、啞鈴肌力訓練或瑜珈等運動,並隨時注意自己身體狀況與攝取足夠水分,才是安全運動的不二法門。林孟廷醫師提醒,如果每天持續同樣的運動強度,發現自己出現頭暈、胸悶、喘、嘴唇發紫等不適現象,就要小心是否有任何急性肺炎或心血管疾病的狀況,若是本身有心肺疾病或是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的病人,建議運動前先與您的主治醫師討論適合本身病況的安全方式,才能確保安全的活動。

 

相關推薦

柯文哲(中)感染諾羅病毒,今(2)日已照常上班。(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優傳媒記者胡智凱/台北報導 台北市長柯文哲接連取消多場活動,網路盛傳他本人罹患「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對此,台北市政府副發言人黃瀞瑩澄清,柯文哲並非感染肺炎病毒,而應該是染上「諾羅病毒」,...

閱讀詳情 »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高市衛生局啟動電話心理關懷服務。(圖/高市衛生局提供)優傳媒記者黃世澤/高雄報導新冠肺炎傳出院內感染,第一線防疫醫護人員工作負荷重,傳有知名連鎖便當店拒送醫院便當,正忠排骨飯今(1)日提出道歉聲明並將捐款100萬元給中央防疫中心。高雄市醫師公會榮譽理事長張清雲說,中央疫情指揮中...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做環保也可防失能、防失智!國健署就跟社區環保團體合作,結合資源回收活動,讓環保志工能於日常活動中,融入各項身體活動,像光是一個處理瓶罐的小動作,透過「扭、壓、投擲」等動作就有訓練上下肢肌力、腰部關節及認知功能的好處。 根據統計,至2...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