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手機輻射似「殺手」 快快糾正使用手機的錯誤方式

 

隨著4G時代的來臨,基站越建越多,來自手機的輻射更是令人退避三舍。而不當的手機使用方式,更是會讓你的身體遭受更嚴重的輻射危害!下面這幾種錯誤的打電話方式,就會讓手機輻射變加倍。

手機輻射似「殺手」 快快糾正使用手機的錯誤方式
現代生活,科技大發展,手機幾乎是人手一個,快節奏的工作方式,讓我們每天都和手機有著「親密接觸」,電磁輻射也就悄然地於無形中傷害著我們的身體,為此,專家們提醒人們,改掉七種不良的打電話習慣:

1、撥電話時把手機緊貼耳朵
手機撥出電話而未接通時,輻射會明顯增強,此時應該讓手機遠離頭部,間隔約五秒鐘後再通話。

2、「一隻耳」煲「手機粥」
研究表明,長時間的連續輻射可能會使腦部受到影響。專家建議,不宜用手機長時間通話,可考慮改用固定電話或者使用耳機,如果不得不長時間用手機直接通話,也應每隔一兩分鐘輪換左右耳接聽。

3、私密電話「躲到牆角悄悄說」
對於涉及私密內容的電話,不少人喜歡躲到建築物的角落接聽。而一般情況下,建築物角落的信號覆蓋比較差,因此會在一定程度上使手機的輻射功率增大。
基於同樣的道理,身處電梯等小而封閉的環境時,也應慎打手機。

4、把手機掛在脖子或腰間
手機的輻射範圍是一個以手機為中心的環狀帶,手機與人體之間的距離決定了輻射被人體吸收的程度。因此,人與手機需要保持「距離之美」。

有醫學專家指出,心臟功能不全、心律不齊的人尤其不能把手機掛在胸前。手機如果常掛在人體的腰部或腹部旁,可能會影響生育機能。較為健康安全的方法,是把手機放在隨身攜帶的包中,並儘量放在包的外層,以確保良好的信號覆蓋。

5、手機信號越弱,耳朵貼得越近
當手機信號變弱時,許多人會本能地將手機儘量貼近耳朵。但根據手機的工作原理,在信號較弱的情況下,手機會自動提高電磁波的發射功率,使得輻射強度明顯增大。此時把耳朵貼近,頭部受到的輻射就會成倍增加。

6、東晃西走,頻繁移動
一些人喜歡在打手機時不自覺地踱方步、頻繁走動,卻不知頻繁移動位置會造成接收信號的強弱起伏,從而引發不必要的短時間高功率發射。

此外,在行駛的車上打手機,手機有可能會為了避免過於頻繁的區域切換,而指定覆蓋範圍更廣的大功率基站提供服務,其發射功率則會因傳輸距離的增加而提高。

7、長期歪脖打電話
有研究表明,長時間過度傾側或伸展頸部可導致缺血性中風,且夾電話的一側面部容易生痤。

使用手機的健康建議
1、待機狀態下,不要把手機放在胸前或者褲子兜裡,儘量放在包裡或者桌子上。

2、撥打電話,還沒撥通時,不要把手機貼在耳朵邊「喂喂」的喊,應該等接通一至兩秒之後再貼在耳朵邊說話。

3、開機、關機或者發簡訊、上網時,儘量遠離頭部,增大直線距離。

4、睡覺的時候不要把手機放在枕頭下邊,不要離床太近,或者乾脆關機。

5、長時間打手機,儘量使用耳機,或左右耳交替接聽。同時不要隨意走動,造成接收信號的強弱起伏,從而引發不必要的短時間高功率發射。

6、如果你必須攜帶手機,一定要保證鍵區位置朝向身體,背面衝著身體外側。這樣,傳輸的電磁場就能遠離你的身體。

7、通話時,手機與身體至少保持5釐米距離。因為在離身體5釐米外的地方,手機電磁場振幅的強度是原來的1/4,而在離身體9釐米以外的地方,它的強度只有原來的1/50。因此最好使用揚聲器或耳機,在這兩種情況下,手機輻射僅是標準手機的1/100。

8、通話時,有規律地變換身體朝向。這樣會分散身體所遭受的輻射。另外,等到對方接起電話時,再把手機放在耳朵上,以減少電磁場釋放的輻射。

9、除了不要來回走,動著打手機外,在汽車或火車上也要儘量避免使用手機。因為此時手機不斷嘗試連接中斷的信號,會使輻射增加到最大值。

10、多發簡訊少打電話。這樣會減少手機與頭部的接觸時間。

11、睡覺時,不要把手機放在枕頭旁邊,孕婦最好不要用手機。

12、手機快沒電時、充電時最好也不要打電話。

以上做到了,就會將手機輻射減少到最低,減少不必要的危害,保護你身體更健康。

 

相關推薦

60多歲的劉媽媽在退休前忙於工作、家庭,雖然經常收到衛生所乳房攝影篩檢通知單,但從認為自己身體健康就不當一回事,直到前年退休後,才有空參加癌症篩檢,沒想到攝影結果異常,切片確診為第二期乳癌。 乳癌篩檢是國民健康署成人癌篩檢項目之1,目前對象為45歲以上、未滿70歲的女性,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雙手邊拍邊走當作運動,70歲的曾先生,罹患血管型失智症10年,堅持每天早上5、6點起床運動,運動完還幫愛妻買早餐回家,每週與妻子到大賣場逛街,腦袋、肢體都動一動,多年夫妻愛情保持甜蜜,也避免失智症狀惡化。曾太太表示,先生熱愛運動,除了睡覺以外,大部分時間都在外面活動,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現代社會經濟負擔大,生養成本高昂,晚婚晚育的普遍現象,加劇台灣少子化狀況。內政部最新統計,今年上半年只有八萬五千名新生寶寶,比去年同期少4000人,估計今年總出生數恐難突破17萬人。卵子優不優 卵泡發育有影響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李新揚醫師解釋,較晚才開始生育的女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精準醫療應該要用於預防醫學,你該吃什麼,該避免什麼,基因都可以告訴你。」台灣抗衰老醫療權威、知名抗衰老醫療集團院長王桂良日前在記者會上指出,隨台灣民眾壽命越來越長,既有醫療資源會更加不足,他心目中的「未來醫院」醫師不看病,而是注重預防醫學,「會充滿歡樂,並與個人基因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