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找到卵巢癌元兇 更有效預防方法出爐

找到卵巢癌元兇 更有效預防方法出爐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方盈絜報導)卵巢癌佔臺灣地區婦科癌症的第二位,每年有1300名新個案(全球每年約19萬名新個案),是婦女最致命的癌症之一,每年台灣約有548人(全球有11萬4千人)死於卵巢癌,是女性癌症的第五大死因。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與婦癌防治中心經過六年的研究,除了印證絕大部分卵巢癌的原發部位不在卵巢而在輸卵管外,也發現有效預防卵巢癌的方式。
卵巢癌原發部位在輸卵管外
花蓮慈院婦產部主任朱堂元表示,包含標靶藥物治療在內,近年來多了許多有效治療卵巢癌的方式,但是致死率卻沒有太大的改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卵巢癌的生成原因不明。長久以來,絕大部分的人都以為卵巢癌的原發部位在卵巢,直到最近年來才逐漸確認絕大部分的卵巢癌的原發部位,不在卵巢,而在輸卵管,特別是它貼近卵巢的部位,稱之為輸卵管繖。
六年研究找出
氧化致癌物質
經過六年的時間,由朱堂元教授、黃玄舜博士、朱崧肇醫師及研究團隊,藉由正常婦女的排卵濾泡液、卵巢及輸卵管組織、輸卵管上皮細胞以及基因轉殖小鼠,找出了卵巢排卵時所夾帶的「氧化致癌物質」是卵巢癌的致癌元兇,排卵時前來迎接卵子的輸卵管繖就成為代罪羔羊,在其表皮形成癌症,經過多年後再擴散至卵巢、腹腔。
褪黑激素可以防止細胞基因突變
研究團隊並找到了預防排卵造成輸卵管癌化的方法:給予抗氧化物質則能保護輸卵管細胞不受這些癌化作用的影響,其中保護效果最顯著的是褪黑激素,給予極低劑量的褪黑激素,就能防止輸卵管細胞因卵泡氧化物質造成的基因突變,在小鼠癌化模式中,同樣劑量的褪黑激素也能完全防止卵巢濾泡液造成的癌化作用,研究成果已於2015年11月刊登於國際知名之「癌症病因學」(Carcinogenesis)雜誌。
高風險族群預防方法出爐
朱堂元主任表示,經過研究印證了卵巢癌的高風險族群,包括「初經早、停經晩的婦女;少生育、少哺乳的頂客族;壓力大、睡眠不足或日夜顛倒的婦女;有卵巢癌及乳癌家族病史的婦女。」而經由研究發現卵巢癌的元兇是排卵的「廢棄物」氧化反應物質後,也同時指出了卵巢癌的預防方法:
1.  減少排卵次數:婦女可藉由多生育、勤哺乳等生理方式減少卵巢癌的發生, 另一種有效的方法則是服用口服避孕藥避免排卵。
2.  補充褪黑激素等抗氧化物質:重要的是婦女被診斷出卵巢癌的年齡大多在停經前後,然而預防措施必須從年輕時的生育年齡做起。

多階段卵巢癌早期篩檢診察方案
朱堂元主任強調,早期卵巢癌沒有症狀,晚期的卵巢癌常見的症狀有腹痛、腹脹症狀摸到硬塊等。慈濟婦癌團隊針對所發現卵巢癌的病因及危險因子,開發出「多階段卵巢癌早期篩檢診察方案」,篩檢對象:停經後至70 歲,未曾生育或只生育過一次的婦女,或家族成員中有2位以上罹患卵巢癌或乳癌者。花蓮慈濟醫院推出之改良版篩檢方案更包括了卵巢癌病因及高危險因子,藉由抽血檢驗,並根據婦女一生中的排卵次數、懷孕、避孕藥使用史以及腫瘤指數等數據訂定卵巢癌之風險值,據以訂定超音波檢查影像診斷卵巢腫瘤的依據。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419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流感高峰期,原以秋冬季節為主,但面對季節交替,加上日夜溫差大等因素,門診中,因罹患流感看診的患者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大同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延珊指出,尤其連續假期,民眾全家出遊,更是容易助長兒童群聚感染的風險。罹患流感,除了常見的感冒症狀外,也會出現全身肌肉痠痛、高燒不退等現...

閱讀詳情 »

為增進兒童健康,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免費提供7歲以下兒童「新一代兒童預防保健」服務,除了原有的身體檢查、諮詢指導外,新增聽語及自閉症篩檢、斜弱視檢查等項目。家長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預防保健就不可少。依據國民健康局調查資料顯示,約4成家長不知道政府有此項「新一代兒童預防保健」服務補助,僅有2成家長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台南市立醫院今年營運邁入第25年,為慶祝25週年生日,規劃一系列院慶活動,特別為一直忙於臨床工作,沒有機會認識異性的未婚護理同仁牽紅線,在新化虎頭埤風景區,舉辦一日的「王子的約會之幸福愛戀趴」未婚聯誼活動,讓參加者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活動邀集院內未婚白衣天使與南科科技產業...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天氣漸暖,衣服越穿越少的同時,減重成了全民活動!但如何不需花大錢又達到減重效果?台北市自去年7月啟動花博公園3條健走路線,提倡民眾健走減重,今年4月底預計啟動中山北路2、3段綠茵古道,將健走活動拓展到市區大馬路旁易達處。 台北市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容笑英表示,今年推動的中...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