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把握黃金治療期 語言治療彌補缺憾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對新手爸媽來說,能聽到孩子開口喊爸爸、媽媽,是最幸福不過的事了!不過,對某些小孩來說,「說話」並不容易。因此,大林慈濟醫院在93年成立聽語中心,為過動、智能障礙、聽障等身心障礙的孩子進行聽能復健、聽覺調頻輔助系統評估等,幫助語言障礙的孩子找回「說」的能力。

聽語中心聽力師、語言治療師服務對象廣泛,從零到一百歲都有,包括自閉症、過動症、智能障礙、學習障礙、發展遲緩、構音異常、吞嚥困難、成人失語症、吶吃等,都在語言治療服務的範圍。聽力師也會走入校園,協助孩子做聽覺調頻輔助系統的評估,使得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可以在不同環境場合中,發揮最大的聽覺效益。

大林慈濟醫院語言治療師陳惠婷則表示,語言治療師以聽能復健為主,目標放在評估孩子的聽能狀況、語言、說話、認知、溝通能力後,與老師討論並協助老師設置課程目標,如此,即可將治療與學校環境做結合。

而治療成效的部分,對於學齡前及低年級的小朋友效果最好。由於佩戴上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後,孩子仍需要一段時間去學習傾聽聲音和語音,藉由聽的管道去記憶和應用類化詞彙、語句,這些能力的培育都需要密集和持續的訓練,所以父母親更應該把握治療的黃金時段。

此外,另一位深入校園服務的語言治療師林宜蒨也指出,小朋友在一歲半之後是語言爆發期,如果小孩到二歲時還是只會幾個簡單的爸爸、媽媽,就應到醫院做進一步評估。而三到四歲的小朋友已有顏色、數字、形狀的認知;剛開始的口語表達雖不會很完整,但也會有五到六個字的句子。一直到大班以後,孩子便開始會用完整句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語言的學習雖然急不得,但若發現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明顯遲緩,就應提高警覺,盡早接受治療,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1592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無法開口的疼痛風暴,真難受!」一名年約40歲從大陸返台的男性台商,因顳顎關節障礙症引起左邊三叉神經痛,牙齒跟著連帶受影響;而右邊則是顏面神經造成下巴痠、麻、痛,就連開會時,都無法講太久的話,苦惱了近兩年。曾尋求西醫牙科治療卻擔心手術後遺症,因而慕名找到擅長中西醫整合、...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台北報導】台灣出現武漢肺炎(COVID-19)首例本土感染死亡!今(16)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1名居住中部60餘歲男性,1月27日出現咳嗽,2月3日因呼吸急促就醫,個案已於2月15日晚間因肺炎合併敗血症死亡。由於沒有中港澳旅遊史,未懷疑武漢肺炎,但防疫單位回溯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與平均壽命延長,失智症罹患人數也跟著增加。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的推估,2018年全球失智症人口約有5千萬人,平均3秒就有1人罹患。從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發現,2018年台灣65歲以上失智症發生率為7.86%,12人即有1人有失智症。失智症非正常老化...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