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拔完智齒後 鄰近牙齒鬆動怎麼辦?

拔完智齒後 鄰近牙齒鬆動怎麼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拔完智齒後鄰近牙齒鬆動怎麼辦?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專任主治醫師黃郁理醫師表示,在正常情況下,在剛拔完時有可能讓相鄰的第二大臼齒有些微的搖動感。但幾周後若沒有特殊的狀況都會回復到正常,除非是原本就已經因感染而有嚴重齒槽骨的破壞否則不會造成牙齒鬆動。假如有任何拔智齒的問題,歡迎與牙醫師再進一步討論。

智齒通常不具功能性 不是每個人都會長

黃郁理表示,智齒是第三大臼齒,通常不具有功能性,因萌發的位置通常不正常,很可能被前方的牙齒卡住,不會像其他的牙齒直直的生長出來。而智齒的生長時間大約在18歲左右會開始萌發,最晚至25歲就不太會改變位置。但因為每個人體質差異,不一定都會長智齒,也不一定四顆都會長。

智齒未能即時拔出 引發反覆發炎的危險

黃郁理提到,在智齒無法充分清潔的狀況下,很可能造成相鄰具功能的第二大臼齒齲齒或局部反覆性的牙齦周圍炎,進而造成牙周破壞,最終連第二大臼齒都需拔除;若已有局部感染發炎的智齒,若未及時予以處理有可能會有頭頸部的蜂窩性組織炎,嚴重時可能會壓迫呼吸道造成生命危險。

何種情況要拔智齒 出現三種狀況需拔除

1、需拔除的狀況:

(1)有症狀時,例如反覆性的發炎、疼痛。

(2)口內可見且無法做好完整的清潔,可能造成後續蛀牙或發炎。

(3)預期未來有可能會部分露出於口中的智齒建議拔出。避免未來因為食物殘渣掉入造成清潔的死角,所以醫師會藉由手術將牙齒分段,盡量以保留周圍骨頭的方式把智齒拔掉。

2、不需拔除的狀況:

(1)於上下顎骨深處且長期且定期追蹤下無症狀或病變例(如:囊腫)的智齒不需拔除。

拔智齒手術併發症 口竇相通風險、損傷齒槽神經、舌神經

此外,拔智齒常見的手術併發症還包括上顎的口竇相通,損傷齒槽神經、舌神經等風險。

1. 上顎智齒:口竇相通的風險不一定會發生。黃醫師比喻口腔是一樓,鼻竇腔是二樓,牙根位於天花板,當天花板跟著牙根一起冒出後,很可能會造成嘴巴、鼻子相通,使得病人在喝水、漱口時水容易被嗆到,但破洞可藉由修補手術修復。術後也會建議病人兩週要用力打噴嚏,避免用吸管,以免讓嘴巴或鼻腔的壓力過大,造成鼻竇粘膜的破損。

2. 下顎智齒:下顎會靠近齒槽神經,如果病人的牙根貼近神經,在拔牙過程中可能會傷害到下顎齒槽神經、舌神經等,引起暫時性或永久性的傷害,當此處的感覺神經受傷時,病人會感覺下巴好像麻藥沒有退感覺。預防方式可於術前藉由電腦斷層,避免神經方面的傷害。

剛拔牙完階段有搖動感 數週內會回復到正常 

但是仍有許多人擔心拔牙後會不會讓牙齒更鬆動,而遲遲不敢就醫。黃郁理說,在正常情況下,在剛拔完智齒時有可能讓相鄰的第二大臼齒有些微的搖動感。但幾周後若沒有特殊的狀況都會回復到正常,除非是原本就已經因感染而有嚴重齒槽骨的破壞否則不會造成牙齒鬆動。民眾如有任何牙科問題,歡迎就醫與牙醫師進一步討論。

【延伸閱讀】

植牙前要注意什麼? 掌握術前評估提升植牙成功率

常牙關緊咬、夜間磨牙恐致裂齒! 醫:這些習慣要改掉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63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手扶把桿,體驗芭蕾小跳時運用的肌肉,視障者第一次接觸芭蕾舞,是為了觀賞舞蹈。幾位舞蹈工作者發起「舞蹈口述影像計劃」,讓視障者感受身體各種動態可能性,有了親身經驗以後,再進到劇場坐在觀眾席,藉由陪伴者針對舞台上的表演進行口述,視障者也能欣賞舞蹈演出。舞蹈口述影像計劃主持人...

閱讀詳情 »

受今年氣候影響,全台高麗菜大豐收,不僅品質一流,價格更是經濟實惠,自然也成為許多婆婆媽媽餐桌上的首選!不過,雖然高麗菜美味、好吃,且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素,但想要留住高麗菜的營養好處,到底該怎麼吃才對呢?就讓專業營養師來教我們,如何正確料理、食用高麗菜吧! 高麗菜是高CP值蔬菜 能顧胃、防癌、遠...

閱讀詳情 »

冬天溫差大,皮膚科掛病號也增加了,其中因為乾癬大爆發,湧進求診的人,在上臂,或小腿前側、身體軀幹或頭皮,出現厚厚皮屑的紅色斑塊,最讓人困擾,還伴隨搔癢。網路上流傳,預防乾癬要增加免疫力,可以多吃一些蜂膠、魚油、冬蟲夏草、靈芝,或是可以吃魚油補充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降低發炎症狀,到底真相如何?來聽皮膚專...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上班族每天有超過1/3的時間處於職場環境,但經常忙於工作,忘了要注意自身健康。依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工作人口健康促進現況電訪調查」發現,國內職場員工超過8成(83.0%)每日食用蔬果量未達國民健康署三蔬二果建議量、半數以上(53.4%)每週身體活動量未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至...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