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持續「低血糖」吃不飽 恐是神經內分泌腫瘤惹禍

持續「低血糖」吃不飽 恐是神經內分泌腫瘤惹禍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怎麼吃都還是餓」17歲的李同學即使餐餐正常飲食,還是時常感覺飢餓,加上持續性出現盜汗症狀,自我察覺有異狀,於是在家人陪同下,赴醫院就診。沒想到檢查發現胰臟有顆約2公分的腫瘤,經切片確診為「神經內分泌腫瘤」。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邱泰然醫師表示,該名患者及時在第一期早期確診,當時以手術切除就能康復。李同學後續仍持續定期追蹤,沒想到第四年發現復發,並轉移至淋巴結,但在醫師建議下,使用賀爾蒙搭配標靶藥物治療,目前病情控制良好。

留意十大警訊 早期發現治癒率高

神經內分泌腫瘤為罕見癌症,台灣每10萬人中僅1.5至1.8人會罹患該腫瘤,腫瘤分泌異常賀爾蒙,影響身體正常運作。發病範圍遍布全身,主要以腸胃道、胰臟為主,其次為肺部。邱泰然醫師表示,該疾病雖為罕見惡性腫瘤,不過惡性速度緩慢、惡性程度也低,所以第一期的治癒率高達九成以上,只要及早發現,就毋須過度憂慮驚慌。不過由於沒有單一、特異性的症狀,患者只會出現與其他功能性疾病類似的困擾,如胃潰瘍、腹瀉等,又或是不明顯的病徵,導致高達五成以上的患者確診時就已經進入了晚期轉移,存活率僅剩三成左右。邱泰然醫師呼籲,只要出現「持續性」且難以控制的臉部潮紅、低血糖、盜汗、反覆性胃潰瘍、慢性腹瀉、心悸、皮膚炎、氣喘、咳嗽、發熱,以及等十大症狀,就必須有所留意。

危險族群應當心 早期診斷治療降風險

年長者(尤以女性為主)、有家族病史,如腦下垂體與胰臟病變、免疫功能不良,抑或是長期暴露於砷的環境之中,如光電產業之勞工,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高危險族群。若出現十大症狀數週以上,必須盡早與醫師討論。現在影像檢查技術發達,輔以抽血、切片等病理分析,早期發現可增加治療成功率。

提高疾病意識 免去輾轉求診苦

邱泰然醫師強調,提高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疾病意識」為確診的關鍵因素;由於多數人對神經內分泌腫瘤陌生,使得多數患者平均需要花上5至7年才能確診。也因此,多位專科醫師在去年籌備成立「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希望能透過各種講座、刊物與大眾溝通,以提高大家對疾病的認識。

世界神經內分泌腫瘤日講座報名資訊: https://www.tnets.tw/news/2019-tnet-lecture/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422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南報導】1名50多歲的陳女士於2012年確診乳癌,並接受改良型根除性乳房切除術,後續接受輔助性化學治療與荷爾蒙治療,但無持續回診追蹤。在2019年2月時,因咳嗽、呼吸喘、骨頭疼痛才至奇美醫院就醫,檢查發現乳癌復發且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頭和肺部,所幸接受新式治療,持續追蹤已超過半年...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綜合報導】76歲姜婆婆平日固定在社區附近診所就醫,有天姜婆婆的家庭醫師發現她的心臟有1顆黏液瘤,立即幫她轉診到高雄榮民總醫院,姜婆婆在診所與醫院醫師團隊合作下,現病情穩定已經回住家附近診所繼續照護。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表示,案例中的姜婆婆是「健保家庭醫師整合...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一直覺得自己還很年輕,卻經常被誤認比實際年齡大了5歲;曾經自豪的無暇飽滿肌膚和勻稱身形,不知何時已默默消失;睡再多也覺得疲倦、運動也甩不掉小腹、脾氣還越來越煩躁……,其實真正的關鍵,是影響全身器官運作與代謝的荷爾蒙失衡了。想要重新回到青春洋溢的自信美好,就從維護和青春關係最...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國立陽明大學與臺北榮民總醫院共同舉辦聯合研發成果發表媒合會,發表多項醫學成果,尤其針對腫瘤抗藥性有了顯著突破,另外,人工電子耳降噪音系統,以及神經發育疾病腦細胞之影像分析等技術,可望進入產業化開發階段。   針對腫瘤癌症對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的難題,陽明大學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