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陽明大學與榮總舉辦研發成果媒合會 促進產學交流

陽明大學與榮總舉辦研發成果媒合會 促進產學交流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國立陽明大學與臺北榮民總醫院共同舉辦聯合研發成果發表媒合會,發表多項醫學成果,尤其針對腫瘤抗藥性有了顯著突破,另外,人工電子耳降噪音系統,以及神經發育疾病腦細胞之影像分析等技術,可望進入產業化開發階段。

 

針對腫瘤癌症對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的難題,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楊慕華,找到頭頸癌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的分子機制,其團隊設計合成出1種名為pepitde9的胜肽,能夠干擾抗藥細胞株的淋巴毒素-β與標靶藥物交互作用,達到抑制標靶藥物抗藥性的目的。

 

並且,臺北榮總研究部科主任邱士華,與高級助理研究員王夢蓮也開發出能阻絕幹細胞特有基因MSI1與AGO2蛋白結合的多胜肽抑制劑,在動物試驗中證實能有效減少癌症幹細胞抗藥性。

 

根據WHO的統計報告指出,聽力損失人口正不斷上升中,當聽力障礙無法透過助聽器改善時,人工電子耳將成為另1個重要的輔具選項,但如何將聲音擴大並消除背景噪音是亟待克服的難題。

 

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助理教授賴穎暉、振興醫院耳鼻喉部暨聽覺醫學中心主任力博宏、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曹昱,透過人工智慧技術提出具備情境感知之噪音消除架構,進而提升使用者於噪音情境下的聆聽品質;由臨床試驗結果發現,提出之系統能顯著的改善使用者於噪音下的語音理解力表現。

 

另一方面,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副教授蔡金吾團隊,結合光學影像、物理動力學以及分子生物學,針對大腦發育異常,找到33種潛在基因涉及全腦畸形、小頭畸形等神經元發育疾病,進一步開發神經退化性疾病和神經炎症期間的細胞成像分析,對於腦神經發育異常治療開啟新契機。

 

在其他領域,臺北榮總骨科部骨骼肌肉腫瘤治療研究中心吳博貴主任團隊的「保護生物組織之抗凍劑」,不僅能改善傳統使用液態氮的缺點,並已驗證其降低併發症的效果。

 

同時臺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鼻頭頸科主任藍敏瑛與中央大學材料所教授李勝偉共同研發嶄新的循環腫瘤細胞捕捉基板-「矽基多層次奈米化平台偵測鼻咽癌循環腫瘤細胞及EBV DNA」。此平台可高敏感偵測鼻咽癌循環腫瘤細胞及EBV DNA,具高度臨床應用價值,可做為鼻咽癌病人治療前後及預後的評估指標。

 

發表會中還有許多研究成果,陽明大學藥學系林宥欣教授的「奈米藥物載體用於對人類疾病之治療」、醫學系陳育群副教授的「愛家小藥師」、臺北榮總麻醉部許淑霞醫師的「以心電圖訊號數據估計麻醉深度之演算法與裝置」、臺北榮總資訊室朱原嘉工程師的「大數據/北榮醫療資料收集資訊系統」、臺北榮總口腔醫學部李士元教授的「應用同調光斷層掃描技術於口腔智能診療」、陳浩夫副教授的「運用表面電漿共振技術於快速細菌抗藥性檢驗」等多項技術也將一併發表,發揮產學合作綜效。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就醫時攜帶健保卡,這已是所有國人的就醫習慣,健保署與國發會積極研擬「虛擬健保卡」,去年執行第1階段試辦計畫,成效良好,受試者手機下載「健保快易通」APP,身份認證後,即可就醫,相當方便。新制上路後,就醫時,可不需攜帶健保卡,只需手機,就可以掛號、取藥。 受到網路,以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55歲黃女士高中起便知患有脊椎側彎,但生活功能未受影響,直到去年6月突然出現心悸、血壓飆高、頭暈疲倦等症狀,尤其爬一、兩層樓梯,就會腿麻無力、氣喘吁吁,經檢查後確診為罕見疾病「脊髓空洞症」;經醫師安排顱窩減壓及神經去沾黏手術,術後不僅頭暈症狀改善,左側肢體力量也明顯恢復...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距離2020東京奧運7月23日開幕倒數130天,本月已重啟各項奧運資格賽和積分賽,考量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尚未穩定,教育部體育署洪志昌副署長今(15)日陪同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團隊陳宗彥副指揮官,率隊南下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親自說明疫苗施打的流程與注意事項,協助奧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2歲的王小弟被媽媽帶來門診,主要是因為從1歲半以來,常常半夜哭鬧醒過來,需要媽媽抱著安撫才能夠再睡著。兒童夜半哭鬧 多是非快速動眼期異睡症成大醫院兒童睡眠專科陳致嘉醫師表示,常常會有1~3歲的小朋友睡到半夜哭鬧醒來,讓家長很困擾而求診。會造成這種半夜哭鬧醒來的狀況,其中...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