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排「便」不順哪裡出問題? 中醫是這樣來解「秘」

排「便」不順哪裡出問題? 中醫是這樣來解「秘」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你的排便正常嗎?很多人有便秘困擾,所排的便便是又臭又硬;千萬別小看每天的排便狀況,這其中可是透露著你的健康情形。臨床上,中醫師在問診時必察二便,會從日常排便狀況來診斷疾病。對於便秘時有可能出現的健康危機,以及應該要如何治療,傳統中醫可是有一套良方。

大腸是「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排大便需要有時間

中醫認為便秘是因為什麼造成的呢?中醫師李深浦表示,人有大便和小便,大便是半固體狀態,小便是液體,大腸是「傳導之官,變化出焉」,至於半固體的大便會造成便秘,不只是大便硬而大不出來,往往是因為對排便認知不夠,不了解排大便不同於小便,是需要有時間的,排大便要耐心等待五至十分鐘。

精神緊張會導致胃腸蠕動不正常 大腸傳導機能變差

李深浦醫師解釋,現代人常精神緊張,導致胃腸蠕動不正常,大腸傳導機能變差,腸子中的食物停滯不流動,以及水份吸收較乾,發酵產生的熱量不好,水份留在大腸中變少,大便就會變硬;再加上沒有耐心放鬆去排便,就可能因為排便很緊張用力,而造成痔瘡、脫肛,血管充血與出血,而且排便用內力,可能影響腦血管導致腦出血,因此要切記排大便不要猛用力。

大腸與肺互為表裡 大腸燥金產氣 要經常補充水分

此外,李深浦醫師指出,由於大腸是水分變成氣體之處,所以要經常喝水;然而,有人因為利尿太厲害,也會使大腸水分減少,由於人體調節是氣化,大腸與肺是相為表裡,肺會調節大腸水分,大腸會調節肺的氣,肺是金生水,大腸是燥金產生氣,所以呼吸不順暢,是與大腸產生的氣不足有關。

排便藥應保持大腸水分 使糞便不要太乾與太硬

人的大腸產生的氣要足,才能對抗地心引力;李深浦醫師說明,氣足身體才會輕,氣不足就會身體沈重,就容易沒有體力且很累,所以不要只看排便,而是要看整體氣化,由於服用排便藥會消耗體氣,因此吃排便藥,還要有輔導水氣上升的藥,保持大腸水分,才能使糞便不要太乾與太硬。

適當放鬆藉由呼吸調氣 選擇幫助大腸氣化藥物

然而,一般人生活緊張,就更加使得「傳導之官」很緊張,李深浦醫師強調,因為大腸與小腸隨時要蠕動,緊張使蠕動不正常,所以要懂得休息與放鬆,適當的放鬆藉由呼吸調氣,至於要吃藥來排便,則要選擇能幫助大腸氣化的藥物,大腸蠕動與水分的保養,身體才不會衰弱,大腸氣足才耐得住緊張,才不會有痔瘡與便秘,否則就無法使大腸有穩定的水分代謝。

平常飲食不偏食 多蔬菜纖維才易排便

至於平常飲食應該吃些什麼來幫助排便呢?李深浦醫師建議,在飲食上則是不要偏食,並應多蔬菜;小腸是吸收營養,而大腸則是飲食中要有渣,所以大腸需要有很多纖維,有纖維可使大腸中有氣體,含水量充足,才會使大腸排便順暢,若是渣不夠,就不易排便。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745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新冠肺炎疫情下,看到了很多生離死別與人性的各個面向。尤其在專責重症加護病房內,每分每秒你可以體會到工作人員臉上的嚴肅,匆忙與壓力:生理監視器無時不刻的發出警訊。清醒的病人滿臉是抹不去的焦慮與恐懼。更別提聯絡病人家屬時,電話那頭,透露著擔憂與不捨。但是付出之後往往會有回報,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在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緊繃的時刻,心房顫動病友更要留意Covid-19所帶來的重症威脅。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心臟內科主任邱富群提醒,國際流行病學統計顯示,心房顫動病友一旦感染Covid-19病毒,死亡風險會比一般人增加1.5倍,重症、住院機率也會上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疫情爆發以來,升上三級警戒,許多人分流上班、在家上班,甚至被迫放無薪假,如果加上孩子停課,還得扛上不停學的壓力,每天悶在家中減少非必要外出,簡直悶壞了。許多風景區、夜市已經出現人潮,顯見防疫疲勞出現。有時候,防疫比的不是誰最厲害,而是那口氣誰撐的最久,身心科醫師姜學斌分...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全國3級警戒僅允許外帶,已有餐飲業者不堪成本壓力倒閉,眾多店家苦撐等待解封,希望能讓客人到店內消費,今(8)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雖然3級警戒持續,但餐飲業可有條件開放內用,隔板或梅花座不可缺少,工作人員必區每日健康監控,一旦發現違規最多將被要求停業30天。 衛...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