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擔心疫苗接種後身體不適 恐致心理出狀況

擔心疫苗接種後身體不適 恐致心理出狀況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35歲個性開朗的葉小姐日前在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後出現胸悶、心悸等不適症狀,兩週未緩解,她認為是疫苗副作用造成的而到診所就醫,可是接受一系列的心臟與胸腔檢查後都發現沒有明顯問題;經醫師診斷為壓力下的焦慮反應,應與她對疫苗副作用的過度擔心有關,進而從容易恐慌進展為憂鬱症狀。

焦慮體質、性格操煩緊張者 易影響生理健康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陳文建醫師表示,新冠肺炎疫苗其副作用因不同廠牌、個人體質而異,面對這股不確定性,民眾懷抱擔憂是正常的,但部分容易焦慮的民眾若未適時排解這份不安,嚴重者可能影響心理健康。

陳文建醫師分享,近來門診增加許多對疫苗副作用感到憂慮的患者,此類患者多是在接種後,對身體的小變化變得敏感,或因不舒服的感覺遲遲未緩解,而越來越擔心,常見於本身是焦慮體質或是性格屬易操煩、緊張者。

恐慌症、憂鬱症不一樣 盡快就醫診治為不二法門

不是所有對疫苗副作用感到焦慮的人都是心理問題,但若施打完疫苗的不適遲遲未恢復,又檢查不出問題,影響日常生活,甚至演變成吃不下、睡不著時,就要小心同時有身心疾患的可能。

以典型的恐慌症和憂鬱症為例,前者常會放大身體的各種訊號而焦慮不已,症狀至少持續一個月,後者則是持續低落或對事物失去興趣兩個禮拜,並常有睡眠、胃口改變或負面思考。因此,當病患因不明原因的身體症狀如:胸悶、心悸、腸胃不適或極度擔心來到身心醫學科求診,醫師會先回顧是否已先做過相關專科檢查,再依病人情況診斷、治療。

學會放鬆、避免過度資訊 減緩心理負擔

陳文建醫師提醒,維持正常作息,培養一兩個放鬆習慣如:運動、聽音樂、腹式呼吸是舒緩身心的不二法門,但若已察覺疫情、疫苗的新聞資訊會使自己感到焦慮,除了尋找可信的資訊來源、與信任的醫師討論外,可適度減少相關資訊的過度接觸,以免增加心理負擔。

【延伸閱讀】

接種疫苗有這3種症狀 恐是心肌心包膜炎 趕快就醫

胃鏡檢查新選擇 不適度降低、檢查更精細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87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天氣逐漸變冷了,正適合進補,除了市售羊肉爐、薑母鴨與藥燉排骨之外,很多家庭主婦會自行購買四物、八珍、十全來進補;然而,中醫師指出,對於正值生理期的女性而言,可就不適合用這些中藥材來進補,但是可喝紅糖薑湯來平補。 進補仍得要看體質 中醫師吳明珠表示,冬至即將來臨,也是天...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你的精神健康嗎?國內最新公布「精神健康指數調查」,國人平均得分為81.5分,僅比及格分數高1.5分,推測與總統大選結果不滿、政府施政滿意度差,以及小燈泡事件等社會傷害事件頻傳有關。 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出爐 精神健康基金會公布「2016年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針對2...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26歲劉先生,右手腕因勞動工作時不慎扭傷,造成腕部持續疼痛及活動受限,使用腕部護具保護,休養3個月後症狀仍無改善,進一步核磁共振造影檢查顯示右手腕三角纖維軟骨破裂,在接受微創手腕關節鏡三角纖維軟骨修補手術後,腕部疼痛明顯改善且功能幾乎正常,並逐步恢復日常生活及工作。 職業...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入冬以來第一波冷氣團報到,氣溫下探攝氏13、14度。疾管署公布最新流感疫情,上周新增5例經審查與流感相關死亡個案,其中一名74歲女性雖然有接種流感疫苗,但患有糖尿病、高血壓、腦中風等病史,治療住院2天仍宣告不治。 近9成流感死者未打疫苗 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