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改善氣喘少用藥妥嗎? 胸腔科醫師傳授七大絕招

改善氣喘少用藥妥嗎? 胸腔科醫師傳授七大絕招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氣喘是一種呼吸道的過敏疾病,對塵蟎、灰塵、香菸、蟑螂、動植物等環境物質過敏,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說明,多數病人從小就會開始氣喘,而氣喘兒常會合併其他過敏疾病,譬如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合併越多疾病的患者,氣喘會更難控制。許多研究發現,氣喘越來越多,可能與環境汙染、飲食西化及空汙有關,使得氣喘比較容易發作。
氣喘如果從小不控制 長大將變成慢性肺病
許多氣喘患者的表現是咳嗽,大家也不太重視氣喘的控制治療,民間更常以訛傳訛不要使用氣喘藥物,因為裡頭含有類固醇,過去的亞洲研究發現,臺灣氣喘患者是亞太各國中,最不規律使用藥物的一群。
蘇一峰醫師提醒,氣喘長期下來失去控制,未來將演變成慢性肺病,也就是肺阻塞,大家所熟識的孫越叔叔就是一例,年輕時氣喘不好好控制加上抽菸,中年時就出現呼吸道症狀,造成生活品質惡化,老年甚至造成慢性呼吸衰竭,導致生活失能。
氣喘惡化高風險族群 停掉類固醇七絕招
很多氣喘患者對於吸入型類固醇存在偏見,很容易在症狀稍微改善後,就自行停藥,或者是只有當不舒服有症狀時,才使用氣喘藥物,這樣的治療方式,反而會使得氣喘反覆發作,長久以來使得氣道變形惡化成為慢性肺病。氣喘患者都在問,如何才能停掉類固醇,其實氣喘患者停止類固醇治療並非不可能,蘇一峰醫師分享七大絕招教你如何停止類固醇治療。
絕招一:找對的醫師 配合治療
氣喘患者最忌諱斷斷續續治療,臺灣許多氣喘的患者對治療都相當不重視,常常不願意規律使用藥物,自動停用藥物、造成反覆咳嗽與呼吸道症狀的惡化,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呼吸道不可逆的破壞,演變成慢性肺病。
絕招二:使用類固醇 才能停止類固醇
「使用吸入類固醇才能減少口服類固醇」,這段話聽起來很奇妙,但卻是氣喘治療的精髓所在,氣喘所使用的吸入型類固醇藥物,主要作用在肺部為主,而劑量更只有口服類固醇的百分之一,因此,對全身的副作用很小,民眾大可放心使用,許多研究都指出,規律使用吸入類固醇,更能減少口服類固醇的使用機會。
絕招三:嚴重氣喘患者 非類固醇藥可輔助治療
近年來,因為藥物快速進步,已經有非類固醇藥物可以做為輔助治療,其中包含有許多長效的支氣管擴張劑,另外,還有氣喘的標靶治療藥-生物製劑可供使用,以上藥物能用於改善重度氣喘患者的持續發作,也因為有許多新藥,目前氣喘患者只要好好接受治療,就能得到不錯的控制。
絕招四:了解誘發氣喘原因
氣喘患者必須從每一次的急性發作中,注意自己對那些物質過敏,一般來說,常見過敏原有塵蟎、花粉、黴菌、蟑螂、寵物毛髮與灰塵;室內的二手菸與三手菸,以及蚊香、燒香、油漆、香水、殺蟲劑等化學物的吸入;而室外的空氣汙染也常常是促使氣喘發作的原因。
蘇一峰醫師建議,遠離不必要的過敏刺激,室內使用空氣清淨機,定時打掃清洗環境、地毯、窗簾、布料傢俱、絨毛玩具等。室內環境須保持通風乾燥,濕度宜控制在50%~60%之間,避免塵蟎及黴菌滋生。還要注意居家整潔,減少蟑螂繁殖。
絕招五:治療引發氣喘發作的共病症
許多共病症已被發現會增加氣喘的發作,如過敏性鼻炎、鼻竇炎、心臟病、胃食道逆流和肥胖等,這些共病症常常會加重且誘發氣喘的發作,如果此時只治療氣喘不處理共病症,常常只會讓氣喘藥物越用越重,反而加重類固醇的劑量。此時正確方式應該結合其他的共病症一起治療,才能使氣喘得到更好的控制。
絕招六:確認吸入藥物使用是否正確
臨床上發現許多氣喘患者,雖然有使用吸入藥物來控制氣喘,但是因為使用方式的不正確,使得大部分吸入的藥物都留在口腔,無法達到藥物治療的目標肺部,此時患者應該利用每次回診的機會,跟醫師或衛教師討論自己吸入藥物使用的方式是否正確,才能減少口服類固醇的使用。
絕招七:小心思考氣喘診斷的正確性
蘇一峰醫師臨床上曾遇到好幾個氣喘案例,被當作是氣喘治療半年,後來才發現原來是氣管裡長了肺癌,也時常遇到氣喘的患者對藥物使用無效,後來經過詳細檢查發現,原來是心臟衰竭而不是氣喘,當氣喘持續正確用藥且避免過敏原的刺激之後,仍然反覆發作難以控制,這時候必須要小小思考氣喘診斷的正確性,因為許多其他疾病也常常以咳喘當作表現,譬如:肺癌、心臟病等,如果只是一直加重氣喘的藥物劑量,只能暫時控制喘的症狀,無法達到真正的疾病治療,這時候小心再次檢查氣喘診斷的正確性,非常重要。
最後蘇一峰醫師建議氣喘患者,平時應聽從醫師指示規律用藥,氣喘穩定時也必須經醫師許可才能停藥,切勿自行停藥。家中必須準備緊急藥物,如有不舒服的症狀,請馬上使用氣喘救急藥物並且就醫,平常則須注意過敏物質、空氣汙染與菸害,才能避免氣喘發作造成生命危險。

【延伸閱讀】

乾癬性關節炎不敢「輕舉妄動」! 小心反釀關節僵化攣縮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38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少部分自然產後的媽咪飽受感染痛苦,英國牛津大學一項千人臨床試驗發現,若給予自然產媽媽一劑預防性抗生素,可以減少約一半的感染機率,也降低後續治療感染抗生素用量。牛津大學教授Marian Knight表示,妊娠感染是造成死亡或嚴重疾病的主因之一,希望此研究可改變世界衛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炎熱的天氣已經來臨,許多男生容易滿身大汗,甚至散發出難聞的狐臭,變身「臭男人」,只好狂噴止汗劑。長庚醫院桃園分院皮膚科主任黃耀立指出,若長期使用止汗劑,腋下容易出現色素沉澱,影響美觀。而現在多汗、狐臭治療已經有不會代償性流汗的治療方式,如果狐臭影響社交,甚至影響心理,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聽診竟也有撇步?聽診器對正後背下肺葉,不怕菜瓜布肺悄聲來襲!一名有心臟病史的65歲男性,菸齡超過40年,近幾個月開始有呼吸喘促的問題,原以為是心臟疾病導致,就醫後症狀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日益嚴重,甚至喘到身體已無力負荷才緊急轉介至胸腔內科,經由專科醫師聽診後發現,患者後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如果聽不見熱水燒開的聲音,聽力可能就已經出現問題!金鐘常客李千那及陳博正攜手演出微電影「需要被聽見」,呼籲大眾,注意長輩的聽力狀況。陳博正用實際經驗 提點聽損關鍵陳博正第四次擔任聽損系列微電影的靈魂人物,而現實生活中的他,實際上就是聽損患者,利用自己的經驗,帶給身邊的演...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