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新冠疫情過於緊繃 兒少憂鬱焦慮感增加

新冠疫情過於緊繃 兒少憂鬱焦慮感增加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沒辦法和同學出門玩,覺得越來越疏遠」、「在家看新聞覺得恐慌」、「戴口罩一直長痘痘,有容貌焦慮」、「生活日夜顛倒,爸媽一直唸我,我覺得好煩」。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已經2年多,民眾原有的生活、工作、學習模式被迫改變,家長、老師有發現兒童青少年出現像上述的抱怨內容嗎?除了健康上的防疫,是否關注過兒童青少年的情緒狀態?

疫情改變生活 大腦跟著「發炎」

一項發表於《大腦、行為和免疫期刊(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的研究指出,即使是未受到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的人,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由於社交和生活型態的中斷,也可能會出現大腦發炎(此發炎指現代神經免疫學研究發現,壓力及精神疾病都可造成腦神經細胞的發炎反應),進而產生疲憊、注意力不集中和憂鬱等狀況,導致心理健康受到影響。

Covid-19大流行 青少年憂鬱、焦慮增

根據2021年《JAMA Pediatrics》的另一項研究指出: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與大流行前水平相比,青少年的憂鬱和焦慮增加了一倍。全球有四分之一的青少年出現臨床上升高的憂鬱症狀,而五分之一的青少年出現臨床上升高的焦慮症狀。

疫情影片上架 吐露青少年心聲

新冠肺炎疫情不光是造成身體健康的威脅,心理層面問題更是疫情後全球要關注的重大議題,特別是對兒童青少年的影響。衛生福利部與董氏基金會合作製拍「防疫不防心-說出來,鬆口氣」影片,片中青少年們分享了疫情期間受到的種種限制、改變,與朋友不能見面覺得疏遠;在家學習、課業壓力仍是很重;居家上網時間增加,生活作息日夜顛倒,容易與家人、父母有衝突;每天看一樣的新聞,混亂的訊息讓自己很焦慮、很煩等。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提醒,青少年壓力會反映在情緒與身體上,試著寫下來或說出來,當一一列出,會訝異自己已承受了這麼多,有了自我覺察,就能適當調整解決,化壓力為助力。

【延伸閱讀】

新冠輕重症患者要運動 研究:抗發炎、改善情緒

新冠疫情對心理健康影響大!研究:銀髮族更加憂鬱又孤獨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33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護理師退休的李小姐暈眩長達3年,四處找醫師都沒有緩解。輾轉找到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張滋圃,診斷為罹患新分類疾病「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施行歐美研究多年的新治療方法,李小姐終於緩解能正常生活。暈眩長達3年 檢查結果都正常曾擔任護理主管的李小姐具備相當醫療知識,自...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依據國民健康署96年三高調查發現,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高) 民眾5年內罹患腎臟病的機率分別是非三高患者的1.7倍、2.4倍及1.6倍。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強調,三高是造成慢性腎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保護腎臟,呼籲...

閱讀詳情 »

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基因編輯寶寶」踩紅線,多位基因編輯權威籲全球暫緩生殖編輯!7國17個科學家和倫理學家日前在《自然》上發表聲明,要求各國自願性暫緩人類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研究,至少5年,希望社會獲得共識、確認技術安全無虞後再繼續實驗。中國基因編輯寶寶 跨過倫理紅線《Vox》報導,中國科學家賀建奎日前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老來得子對寶寶肯定寵愛有加;不過,一項由台大與中國醫大公共衛生學院進行的最新研究發現,除了母親生育年齡過高會增加小孩罹患先天性疾病的風險外,父親生育年齡越高,小孩得到早發性思覺失調症的風險也會有所增加。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王世亨助理教授說,父親生子...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