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新冠肺炎恐害「大腸癌」飆升 1/4罹癌者可以歸因這風險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預防腸癌上身,只盯緊飲食還不夠!國健署今(29)日提醒,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約有多達4分之1(21到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過去這一整年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降低民眾外出活動的意願,可能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不良的飲食習慣,眾所皆知是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歲末年終一直到新年期間,少不了公司聚餐、親友團聚、尾牙和春酒等飲宴邀約,民眾如果天天放縱大吃,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恐怕會大幅上升。

王英偉建議,享受大餐時,最好選擇當季新鮮、顏色豐富且富含纖維的蔬菜水果,且減少紅肉及加工肉品(煙燻、鹽漬或以亞硝酸鹽加工)的攝取,改以魚肉、瘦鷄肉代替紅肉,把握少油、少鹽、少糖的原則,才能不長肥肉還能減少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運動也很重要!國健署強調,正因為為數不少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的不足,建議民眾培養固定的運動習慣,即使不外出,也可以居家運動。

國健署表示,有鑑於88%的國人大腸癌發生於50歲以上,呼籲50歲以上、未滿75歲的民眾,可多利用國健署所補助的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有機會找到癌前病變,實證顯示,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若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陽性時,及早至大腸直腸外科、腸胃肝膽科、消化腸胃系內科或一般外科接受大腸鏡檢查,才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

大腸癌許多的危險因子多半和生活作息有關,包含紅肉、加工食品、低纖維飲食和肥胖等,國健署強調,民眾得牢記以下4要素,遠離大腸癌:

 少紅肉: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 多蔬果:靈活運用國健署「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

 多運動: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到2倍,而21到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除了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還能塑身,一舉兩得好處多。

 要篩檢: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的民眾,隨著年齡增加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而研究證實定期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全台已20多人打到「國產疫苗」! 高端之後聯亞也進入二期試驗

最新!染疫15人8人驗出同一株病毒 陳時中定調「院內沒其他感染源」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因為防疫表現傑出,政治人氣飆升的衛福部長陳時中頓時成為各方點名競選下一屆台北市長、新北市長的大熱門人選,但陳時中今(17)日再被媒體詢問到有無競逐大位的意願,陳時中反問媒體,不會覺得我現在都很忙嗎?細數光是開放邊境一事,事情就一籮...

閱讀詳情 »

文/楊竣傑 在抗疫任務上交出漂亮成績單的陳時中,宣示將挑戰艱難的健保改革。他務實承認,超過9成的高滿意度,未必能轉化為推動政策的助力,但因為被外界看好的「仕途」,原本就不在他意料之內,若為了該做的事而「跌下神壇」,也並不可惜。 陳時中穿著140天來從不離身的「指揮官」背心,緩緩走進會議室。儘管採訪當...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用於治療「鼻咽炎、喉炎、支氣管炎」的含fenspiride成分藥品,服用後恐引發心臟的極大風險,歐盟自2019年2月開始就陸續收到嚴重不良反應通報,在台灣,食藥署近5年來也收到2件疑似心悸的不良反應,食藥署今(17)日正式公告廢止含...

閱讀詳情 »

▲(照/指揮中心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北京爆發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風雲詭譎,現在網路更傳出「離開北京的班機班班客滿」恐成另類病毒攻擊。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 今(17)日表示,目前並沒有特別要針對北京航點祭出特別限制,且現在航班情形也很正常,沒有特別的變化。 中央...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