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新式心導管關閉術 搶救極低體重早產兒

新式心導管關閉術 搶救極低體重早產兒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成大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1例體重僅1,201公克,另1例1,500公克的早產兒肺出血案例,新生兒科醫師與心臟科醫師通力合作,於24小時內使用極細的心導管放置關閉器,成功關閉動脈導管,術後反應良好,肺部進步神速,2天內就拔除呼吸管,開始進食。

肺出血多與開放性動脈導管有關

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一般小兒科主任王玠能醫師表示,以往對於早產兒開放性動脈導管相關之肺出血病例,往往需拖上1、2週才有可能手術,甚至無法手術而導致死亡,或需長期呼吸器依賴。

早產兒開放性動脈導管發生率高

胎兒的主動脈和肺動脈間有一管路相通為「動脈導管」。一般正常足月嬰兒會在出生後2-3天內自行關閉;若沒有關閉,就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早產兒因為心血管肌肉層較薄,出生後對氧的刺激不足,早產兒出生的周數越小、體重越輕,開放性動脈導管的發生率越高,平均高達30-40%。因為有過多的血流通向肺部,加上早產兒的肺臟也不成熟,擴張性原本就不佳,病嬰會出現呼吸喘或費力現象,嚴重時會併發心臟衰竭及肺高壓,而有發紺、肝脾腫大、四肢水腫等危險症狀。

傳統會先限制水分再藥物治療

傳統處理開放性動脈導管,通常會先限制水分給予,再嘗試藥物治療,若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有禁忌症,經評估可考慮施予「開胸式」開放性動脈導管「結紮手術」。雖然外科手術已是國內醫學中心新生兒加護病房的標準作業,但遇到開放性動脈導管引起的急性肺出血,因會有血小板下降導致更容易出血的危險;另一方面,手術的困難度也很高,要扳開出血的肺葉,小心找出開放性動脈導管給予結紮外,還有麻醉的風險,即使有經驗的心臟外科醫師也會猶豫再三。

新型細軟關閉器 處理早產兒開放性動脈導管問題

現在對於開放性動脈導管的治療,已有新的心導管關閉術。對於較大嬰兒的開放性動脈導管,使用心導管關閉術已是很普遍的介入治療,一般建議3公斤以上嬰兒較合適。但面對極低體重早產兒,因其血管很細,管徑只有1-2公釐,加上容易失溫,難度非常高。健保在102年開始給付新型細軟的關閉器,可以用非開胸方式處理早產兒的開放性動脈導管問題。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038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她突然點了點頭。霎時我喜極而泣的抱著她大哭一場,感謝老天爺把女兒還給我了!」民國97年6月,18歲的蘇湘婷在畢業典禮當天,因車禍成為植物人,頭部更在1年內經歷18次大小手術;在媽媽每天床畔的呼喚及護理之家細心復健下,湘婷終於在2年後奇蹟式地甦醒。如今的她不僅在臉書上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流感疫情進入高峰!疾病管制署指出,上周類流感門診就診人數突破9萬人,急診就診人數也有1萬5288人,流感併發症確定病例新增76例,其中4人死亡。該署提醒民眾,如有呼吸道症狀者,務必戴上口罩儘速就醫並儘量在家休養。根據疫情監視資料顯示,上周類流感門診病例百分比1.64,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咳嗽不止可能是氣喘徵兆!一名76歲的陳奶奶,為咳嗽所苦長達2個月,期間至診所拿止咳藥都沒有效,後來在親友勸告下至衛福部豐原醫院胸腔內科檢查,才發現原來是「氣喘」所致,而咳嗽症狀之所以一直沒有改善,是因為陳奶奶之前都是以普通感冒方式治療,沒有對症下藥的關係。陳奶奶無奈的說...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去年年底,赴韓國旅行團集體發生腹瀉、嘔吐等症狀,疾病管制署指出,經過與韓國、香港衛生當局三方聯合調查,結果發現,旅客赴韓曾去的某家餐廳,其餐廳廚工檢驗出感染諾羅病毒,目前該餐廳已歇業,赴韓旅行團腹瀉的疫情也已獲控制。去年12月25日迄今,疾管署陸續接獲交通部觀光局、國內...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