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新生兒出生後常「忘記呼吸」 竟罹開放性動脈導管

▲花蓮慈濟醫院完成首例小兒心導管,為東部地區心臟治療的重要里程碑。(照/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剛出生卻常「忘記呼吸」,小珍珠(暱稱)今年8月底出生不久就被醫護人員發現有問題,儘管經過呼吸訓練之後,還是有呼吸喘的現象存在,醫師進一步發現有心雜音狀況,後續檢查原來是心臟血管出問題,罹患開放性動脈導管,立即安排心導管栓塞治療,也成為花蓮慈濟醫院首例小兒心導管術式。

37周出生的小珍珠,出生時體重有2965公克,是家中的第三胎,原本預計自然產後3天就要出院,沒想到,小珍珠突然出現血便,體重還一路下滑,陸續治療解決腸胃感染症狀之後,發現還有更嚴重的心臟血管問題。

花蓮慈濟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裘品筠表示,開放性動脈導管是先天性心臟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嬰兒在母體內使用體循環,其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有一條相通的血管稱為動脈導管,原本在出生後2到3天會進行功能性閉鎖,開始肺循環。

根據統計,約90%的新生兒在出生2周內會進行結構性閉鎖,如未關閉,部份壓力較高的主動脈血會流入肺動脈,加入肺循環而引起肺充血,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發生率約為2000分之1,約占先天性心臟病的10%。

裘品筠說,開放性動脈導管目前約有9成5採傳統手術開刀治療,但手術費時約2小時,術後傷口恢復期較長,還會留下疤痕,考量到新生兒心臟脆弱且體重輕,為了避免開刀可能帶來的風險,醫療團隊最後決定從腹股溝靜脈進行心導管手術,順利完成心導管栓塞治療,手術前後不到1個小時,術後幾乎不留疤痕,反而是團隊在術前的準備比較耗時間。

盡量不要讓她哭,避免增加心臟負擔!花蓮慈濟醫院小兒部主任張宇勳指出,開放性動脈導管的嬰兒照顧上要很小心,隨時要注意安撫,而且新生兒的血管粗細大約只有0.1到0.2公分,要放入更小的阻塞器,心導管手術難度極高,過往當地家長只能選擇外科手術或到外地接受治療,而該院1993年5月成立花蓮第一間心導管室以來,已經成為東部地區心臟治療的重要據點。

照片來源: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一名兩個月大的男嬰,下午因獨自俯臥睡覺造成窒息,被母親發現後緊急送醫救治。 然而,男嬰到醫院前就已失去呼吸心跳,急救仍不治。 所以,小編提醒家長們,寶貝睡姿很重要,千萬別大意,否則後果很!嚴!重!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 原來孩子的媽媽周女士想著以前每次只要讓兒子側著睡就不哭了,便讓其側著睡,哄了一會...

閱讀詳情 »

一位 中國首席健康專家, 74歲的萬承奎教授做客央視《人物周刊》, 向全國電視觀眾講述了他的健康、長壽、幸福"秘方"   學了這 9 條,保證讓你 活&吃 的健康喲!   健康是1,其他的一切都是0 只有擁有的健康1 再擁有了其他的諸如好的工作、事業、生活等等 這些0,就會變成...

閱讀詳情 »

27歲女警患癌去世,遺囑告誡人們少熬夜。 看了這則新聞, 大家可能都會有這樣的一個疑問:   這樣一個年輕的女孩,怎麼就患上癌症呢?   她是一個美麗清純的女孩: 身材高挑,穿上警服更是英姿颯爽,透露出幾分的英武之氣。 她也是一個飽經磨難的女孩: 由於身患癌症,近兩年,她一直在...

閱讀詳情 »

已經懷孕5個多月的俏媽咪方志友,近日出席活動時表示,自己曾經因為害羞延誤救醫,狀況竟然嚴重到... 圖片來源:方志友FB 方志友日前挺著五個多月的孕肚出席活動,目前已經停止接戲專心養胎她透漏,自己去年因為連拍兩檔戲,又憋尿又熬夜,看到自己血尿時嚇一跳,一開始因為害羞不敢看醫生,到後來真的痛到受不了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