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早期腸胃道腫瘤 要如何治療?

早期腸胃道腫瘤 要如何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喬萱報導)

60歲的陳先生拿著一張單子由家人陪同走進診間,說他接受大腸癌篩檢,做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結果收到呈現陽性的檢查報告通知,所以到門診諮詢。經初步問診後,陳先生沒有慢性疾病也沒有症狀,理學檢查也無異常發現。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結果大腸鏡檢查發現在低位直腸有一顆2.3公分的扁平型腫瘤。

摘除腫瘤 內視鏡好方便

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康瑞文醫師表示,經向病人及家屬解釋後,安排陳先生住院接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順利將腫瘤做一次性的完整切除,術後開始進食也無任何不適,病人於術後第3天出院。

康瑞文醫師指出,隨著內視鏡影像的進步,有助於發現更多大腸息肉/腫瘤,並可進一步評估是否適合接受內視鏡切除。傳統切除大腸息肉/腫瘤,是先在黏膜下層注射溶液將病灶隆起後,用電刀線圈將病灶處套住後通電切除,通常對小於2公分的病灶可做一次性的完整切除,2公分以上的病灶則會因無法做一次性的完整切除,碰到局部復發的問題或病理判讀上的困難。

不理大腸息肉 小心變成癌

術後病理檢查結果為早期大腸癌,電腦斷層檢查也無淋巴結轉移或遠端轉移的證據。目前病人仍於門診定期追蹤,並無局部復發及遠端轉移的跡象。

康瑞文醫師指出,大腸癌大部分由良性的大腸息肉演變而來,隨著癌化的進展,癌細胞會從表淺的黏膜層往下侵犯到較深層的黏膜下層,接著便有機會隨著淋巴循環,轉移到附近的淋巴結甚至遠端的器官。

大腸癌成為「國病」 蟬連冠軍

康瑞文醫師說,根據106年5月4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公布的「2014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大腸癌繼續蟬聯國人發生率最高的癌症。隨著大腸癌篩檢的推廣,發現越來越多的早期大腸癌及癌前病變(即大腸息肉);根據成大醫院大腸直腸癌團隊的研究,能夠早期診斷的大腸癌,與正常人相比並沒有壽命上的損失,醫療花費也與一般人沒有差異。因此,如何診斷及治療大腸息肉/腫瘤,就變得十分重要。

透過內視鏡手術 讓癌友治療輕鬆

為克服前述的難題,現在發展出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先確認病灶範圍並視情況於病灶外側做記號,接著在黏膜下注射黏稠的溶液將病灶隆起,再用電刀沿著病灶外緣將黏膜層切開,再進入黏膜下層做剝離,便能將整個病灶完整地剝離。

康瑞文醫師表示,此一技術除應用在大腸息肉/腫瘤的切除外,也應用在早期食道及胃部病灶的切除。腸胃道壁很薄,剝離的過程須十分小心謹慎,避免產生腸穿孔的風險;成大醫院引進此項技術,已有數10名早期腸胃道腫瘤病人接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的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291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蘭君報導)臉上冒出丘疹莫輕忽,可能是病毒引起的扁平疣找上你!一位23歲女性,臉上經常出現一顆一顆的凸起物,原以為是粉刺或青春痘,就忍不住要把粉刺挑掉,痘痘擠出來,但不明的凸起物卻越擠越多,且感覺擠不出什麼膿,就醫檢查發現,那些一顆一顆的凸起物竟是「扁平疣」在作怪。皮膚科醫師鄭惠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據統計,近6成癌友治療過程中,會出現反胃、味覺改變、吞嚥困難,甚至沒有食慾等副作用,導致營養不良、體重減輕,無法持續接受治療。醫師指出,癌症患者要吃對營養,才能夠減緩副作用,增加治療的效果,並降低復發機率,建議日常飲食遵守低醣、優脂、高蛋白的原則。台灣胸腔腫瘤病友支持協...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高雄醫學大學高材生因追求異性遭到拒絕,引發殺人與自殺的雙重加社會悲劇,令大眾不得不省思「高智商真等於高EQ」嗎?事件中的兩位男主角擁有許多優勢,依常理來說,人生應是平步青雲,但是當人生勝利組遇到感情挫折時,卻做出了玉石俱焚的決定。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修慧蘭表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去年3月,季小姐攀登海拔超過3600 公尺的奇萊山,一度頭暈、呼吸困難,甚至無法行走,同行隊友的詹喬愉緊急聯絡王士豪醫師,判斷其罹患高山病且併發肺水腫;若不及時救治,12小時內恐死亡,詹喬愉在王士豪遠距指導下,為患者注射救命針,搭配使用攜帶型加壓袋(PAC),症狀立即好...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