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早產兒最怕新生兒敗血症害命 長庚研究首證實禍首原來在「腸道」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早產兒最怕發生新生兒敗血症,不但可能產生嚴重併發症,如腦膜炎、神經發展障礙等問題,甚至引發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而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團隊今(23)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證實,早產兒腸道菌叢失調容易發生敗血症,同時也證明腸道的細菌可因此轉移到全身造成敗血症,因此若能夠改善或改變早產兒的腸道菌叢,就能減少早產兒死亡或後遺症的發生。

根據統計,新生兒敗血症在一般足月兒發生率為千分之1至4,死亡率約3%;但極低出生體重(小於1000公克)早產兒的機率,則高達10到40%,死亡率甚至高達25%。

長庚研究團隊一共針對32名非常低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早產兒和10名健康足月兒,追蹤半年的時間觀察是否發生敗血症。結果發現,早產兒腸道細菌的組成在剛出生2個月內的變化,與健康足月兒相反,是呈現「失調」的狀態。

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醫師李建忠指出,研究也發現,有發生晚發性敗血症的早產兒,其腸道菌叢失調更為嚴重,且在出生第一周腸道菌叢的多樣性就已經明顯較差;另外,長期抗生素的使用無法減少腸道壞菌比例,反而減少了如乳酸桿菌和比菲德氏菌等腸內好菌,且有3分之1早產兒在發生敗血症前,致病菌已經定殖在腸道之中,感染來自已經定殖於腸道中的細菌。

李建忠說,新生兒和嬰幼兒是腸道菌叢發展最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腸道菌叢變化,可能影響以後甚至成年的健康,過去已有越來越多的醫師和科學家懷疑早產兒的腸道菌叢可能會增加早產兒壞死性腸炎、慢性肺病、新生兒敗血症、神經發展遲緩,甚至視網膜病變等早產兒常見併發症的發生機率。而林口長庚新生兒科團隊領先亞洲國家,證實早產兒腸道菌叢的失調容易發生敗血症,成果已刊登於2021年10月的國際知名期刊「微生物學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醫師林瑞瑩強調,目前並沒有很好預防新生兒敗血症的方法,對於預防早發性敗血症,目前可以針對高風險的新生兒在生產前後給予抗生素使用,降低感染機率,但對於晚發性敗血症並沒有任何有效的預防方式。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藉由對新生兒和早產兒腸道菌叢的研究和了解,有助進一步發展相關的精準治療技術,未來不僅可以將微菌治療運用在各種新生兒和早產兒的疾病,也可以進一步維持兒童健康腸道菌叢的發展,達到成年疾病預防的目的。

照片來源:長庚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健檢發現肺部毛玻璃一定是癌症? 馬偕醫院引新技術診斷率3成變8成

快查!全台千人「輻射量曝露破百」 健康存摺即日開放自查曝露量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到深坑吃豆腐!」是北部民眾假日的熱門休閒活動,近年也吸引中南部、甚至國外遊客前往,但下次再去時,記得先看看環境是否衛生再吃喔!新北市衛生局查獲「深坑王家獨臭之鄉」以及一家無店招豆腐工廠環境髒亂,危及食品安全,除開罰6萬元,並要求業者限期改善,屆時仍未改善,將勒令停工。‧一廠發現8項缺失 新北市衛生...

閱讀詳情 »

今年重大食安事件連環爆,大家度過心驚膽跳的一年,但關注餿水油、毒豆乾外,是不是把每天都會接觸的蔬果農藥殘留忘記了?衛福部食藥署在歲末公布103年市售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情形,豆菜類不合格率高達35.2%,平均每10件就有3~4件農藥殘留超標,而且連續5年奪冠,大家吃豆菜類食材時,要特別注重清洗及烹調方...

閱讀詳情 »

103年是食品業最「黑」的一年,不僅黑心食品爆個不停,包括油品、泡麵、豆乾、糕餅、豆製品都被「黑」了,相關廠商信譽也跌到谷底,衛福部食藥署亡羊補牢,在103年最後一天、12月31日起,直至明年初,對食品工廠實施「非登不可」、強制檢驗、第三方驗證、「非追不可」等措施,希望黑心食品不要再來了!‧5大加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