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晚期腸癌治療新選擇:生物相似性藥

晚期腸癌治療新選擇:生物相似性藥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癌症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已逾39年,其中發生率最高的為大腸直腸癌,台灣近來一年有超過1萬5千人罹患大腸癌,平均每天有41個人罹患大腸癌,且發生率有持續上升的趨勢。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大腸直外科歐金俊主任表示,大腸直腸癌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多數病患僅有輕微腹痛、腹脹現象,因此容易輕忽,約每四位就有一位病患確診時已進入晚期,且好發年齡約在60-70歲左右。

腸癌患者多高齡 擔憂成家中負擔而不願接受治療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末期大腸癌患者也能透過「接力治療」大幅延長存活期,使用第一線至第四線標靶藥物,整體存活期中位數高達近兩年半,晚期病患仍可維持生活品質。但在治療期間,晚期患者除了要面對無法改變的疾病、失去控制的生活與死亡的恐懼外,同時也擔憂自己成為家人及社會的負擔,而深感愧疚。歐金俊主任說明,大腸癌末期第一線標靶療程健保部分給付,但第二線血管內皮增生因子抑制劑療程則需患者自費治療,而患者多為老年人,醫療保險可能都已經到期又無經濟能力,深怕拖累家人而不願意接受治療…。

在歐金俊主任診間中,去(109)年就曾有位69歲腸癌末期患者,在面臨第二線用藥選擇時,剛好遇上Covid-19疫情之際,擔心兒子貿易事業受到影響外,更害怕自己也變成孩子壓力來源,治療態度開始變得消極。歐主任經評估後建議患者可以選擇安全及療效相同的「生物相似性藥」作為第二線標靶藥物,不僅能得到治療成效,還可節省約30萬的療程費用,減輕不少經濟負擔外,大幅提高患者治療意願,讓家屬安心許多,至今已經使用將近一年,患者病情相當穩定。

生物相似性藥提供患者治療新選擇 減輕療程費用獲得相同成效

歐金俊主任解釋「生物相似性藥」與學名藥是不同的,當原開發廠生物製劑如標靶藥物的專利期過後,其他具備製造生物製劑技術門檻的藥可以參考原開發廠生物製劑的分子結構特性,並利用現有數據,研發生物相似性藥。同時必須透過臨床試驗確認兩者具有相同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因此生物相似性藥可以節省醫療成本下,仍然提供高品質的治療。在腸癌末期治療中,不但能夠避免第一線藥品健保給付結束後,患者因龐大藥費而中斷治療,也助於減輕政府整體醫療支出,讓有限醫療資源能夠幫助更多的患者,永續健保經營。


【延伸閱讀】

你該知道的新醫學名詞 - 生物相似性藥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54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甲狀腺疾病初期無症狀,臨床上,患者又以女性居多,一旦罹患甲狀腺癌時,也別灰心,多數的病人皆可以痊癒,但前提是得積極面對與治療。台南市立醫院一般外科周易韋醫師指出,甲狀腺癌在所有的癌症中算是預後非常好的癌症,治療上,目前已有經口內視鏡甲狀腺微創手術取代傳統甲狀腺手術,不僅...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從鯊魚肝臟或橄欖油提煉出來的角鯊烯,一向為相當夯的美容保養成分,現在卻成為抗癌關鍵。國衛院最新成功開發「角鯊烯奈米乳液」作為疫苗遞送系統,幫助鼻黏膜免疫系統辨識疫苗抗原,有效產生免疫反應,提高抗癌效果。 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黃明熙指出,角鯊烯是一種人體可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44年次的蘇女士,因陰道異常出血至醫院就診,經內診後發現子宮頸腫瘤,切片後證實為子宮頸鱗狀細胞瘤,醫師後續安排核磁共振與正子造影確認為初期的腫瘤,於是採取體外放射治療合併3D近距離放射治療;治療後已痊癒,目前病況穩定持續在門診追蹤。3D近距離放射治療 應用疾病廣泛奇美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