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末梢血液循環不良傷口難癒合 醫:未及時治療恐截肢

末梢血液循環不良傷口難癒合 醫:未及時治療恐截肢

【NOW健康 王澍清/新北報導】許多人因末梢血液循環不良,如果腳掌、腳指出現傷口或是感染問題,常難以癒合,傷口越來越嚴重,嚴重時還需截肢。台北慈濟以「來者不鋸」為治療準則,透過導管技術疏通患者末梢血管,迄今治療超過1600隻腳,成功率達96%,免於高位截肢的比率達91%。

 

台北慈濟醫院周邊血管中心主任黃玄禮表示,飲食西化、缺乏適度運動、工作壓力增加,如果又罹患三高加上病情控制不佳,就容易造成末梢血液循環不良,影響傷口癒合,若未及時治療、疏通血管,將因長時間肢體缺血,而面臨截肢的命運。

 

今年60歲黃先生為心臟病、糖尿病患者,就是典型個案。4年前因左腳意外受傷,但傷口越來越大到最後無法癒合,深層的肌肉筋膜皆無血色,肢體冰冷到疼痛,至醫學中心就醫,醫師建議他小腿以下截肢。

 

不過臨床顯示,只要妥善處理,給予內科藥物治療與接受通血管治療,另補充營養、促進養份吸收、改善免疫能力及持續運動復健,這類患者仍有機會保全腿部,不必截肢。而除了盡量避免截肢之外,如何提升危急性末肢循環不良病患術後存活率,更是一大挑戰。

 

黃玄禮指出,早期觀念認為危急性末肢循環不良,病患的全身循環狀況應都不佳,接受治療後仍死亡的主要原因以心血管疾病為主。雖隨著醫療進步,心血管疾病照護資源大幅提升,但患者的存活率卻未有顯著改善。為提高周邊血管缺血患者的整體存活率,黃玄禮帶領醫療團隊,長期追蹤自2005年起至2018年底曾接受通血管治療的936位慢性周邊血管缺血病患,其中2成症狀較輕、行動跛行,另外8成則是壞疽的病足。

 

研究團隊透過數據分析與完整追蹤,探討病患在因血管病變接受通血管治療後,死亡事件的發生率、可能性及決定因子。研究結果發現,2年內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僅約40%,而因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患者佔約60%。台北慈濟團隊將研究成果撰寫成醫學論文〈當代心血管預後之世代研究〉,日前已經發表於《台灣醫學會雜誌》。

 

黃玄禮指出,造成周邊血液循環不良,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糖尿病足,其餘原因則有抽菸、洗腎、感染、免疫疾病等,高風險族群應該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此外,血管病變初期主要症狀為間歇性跛行,但患者卻常誤認為關節、肌肉問題,直到末端肢體疼痛發麻、潰瘍感染才就醫,卻常因血管多處阻塞而面臨截肢,建議高風險族群,如果出現跛行、行動不便等症狀,就應儘速就醫。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圖片來源:wikihow) 通常一個人睡兩個鐘頭就夠了,為什麼有人要睡七、八個鐘頭?那是你賴床躺在枕頭上休息的習慣養成的,並非我們需要那麼久的睡眠時間,尤其打坐做功夫的人曉得,正午只要閉眼真正睡著三分鐘,等於睡兩個鐘頭,不過要對好正午的時間。夜晚則要在正子時睡著,五分鐘等於六個鐘頭。就這個時間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一名3歲男童日前咳不停,家長以為是感冒,帶至診所就醫,服藥兩星期仍不見改善,轉而到求診,檢查才發現是過敏作祟。醫師指出,一般感冒症狀約一星期就會改善,若持續兩周以上有可能是過敏。 春季過敏易發作 春季氣候不穩定,常下雨濕度高,早晚溫差大。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吳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43歲林小姐年前發現左乳房有摸到米粒大小硬塊且有疼痛感,確診後發現罹患的是早期乳癌,不需做全乳房切除,原先建議她做乳房保留手術及術後一個月加做全乳房放射治療,但是療程需要持續6-8週,林小姐除了上班外,還需要照顧小孩及行動不便的家人,對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及不便,且擔心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一名50多歲的維修技師,經常感覺肩膀痠痛緊繃、活動卡卡,原本洗熱水澡、熱敷就能緩解;但今年過年前,工作量大增,手抬高就痛,穿衣服很不方便,皮夾放在屁股後口袋都不好拿,連睡覺翻身都會痛醒。  長時間抬手肇因 收治個案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復健科主任杜育才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