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本土+1626 新北2歲男童離世 陳時中:深感不捨

本土+1626 新北2歲男童離世 陳時中:深感不捨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9)日公布國內新增1,72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626例本土個案及101例境外移入(89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例死亡。1,626例本土病例中,為825例男性、80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2022)年4月1日至4月19日,其中包含800例為無症狀感染。

本土重症死亡個案 90歲男性、新北2歲男童

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2例死亡個案(案30297、案31553),分別為90多歲及未滿5歲男性(編按:新北2歲男童),皆於今年4月13日發病,分別於4月14日及4月15日確診,屬重度感染個案,其中90多歲男性個案已接種3劑COVID-19疫苗且具慢性病史。兩案於住院治療期間使用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分別於4月16日及4月19日死亡。

其中90多歲已故重症患者,曾打過三劑疫苗,本身有癌症、心臟衰竭、慢性腎臟病史;另,關於新北2歲男童不幸過世消息,陳時中表示,「深感不捨,不過整體醫護人員,雙和醫院、台大醫院,專家都已盡了很大的力氣。整體而言,有需要檢討改進的地方,明天下午會與兒科相關專家,針對送醫指引及相關事項召開會議討論。」

本土+1626 新北2歲男童離世 陳時中:深感不捨

本土疫情個案各縣市分佈為:

新北市583例

臺北市287例

桃園市197例

基隆市148例

花蓮縣74例

高雄市64例

宜蘭縣61例

臺中市50例

臺南市45例

新竹市27例

新竹縣20例

屏東縣17例

苗栗縣及彰化縣各12例

雲林縣及臺東縣各8例

南投縣4例

嘉義縣及連江縣各3例

嘉義市2例

澎湖縣1例

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境外移入+101 來自中、英、澳、美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42例男性、5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50多歲,分別自中國、英國、澳大利亞及美國(各1例)移入,另97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3月8日至4月18日。另今年4月17日公布之案33593、4月18日公布之案35823及案35890本土病例,經疫調後改判為境外移入病例,分別自馬來西亞、緬甸及美國移入。
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居家隔離、檢疫對象 採檢措施調整

鑒於國內社區疫情持續擴大,每日新增居家隔離對象持續大幅增加,為維持居家隔離/檢疫對象之管理品質,兼顧風險管控,經諮詢專家後調整居家隔離/檢疫對象之採檢措施。指揮中心說明,自今(2022)年4月20日零時起,研判為確定病例密切接觸者之居家隔離及表定航班抵臺時間入境之居家檢疫對象,其採檢措施調整如下:

一、居家隔離對象:經疫調匡列為接觸者時,安排1次快篩或PCR,如為快篩陽性則以PCR確認;另原於隔離期間第5-7天、隔離期滿當日(第10天)、自主健康管理期間第2、4天實施之4次快篩,調整為隔離期滿當日執行1次快篩,另提供其備用快篩試劑1支,於出現症狀時使用。

二、居家檢疫對象:原於檢疫期間第3、5天、檢疫期滿當日(第10天)、自主健康管理期間第2天、4天實施之5次快篩,調整為檢疫期滿當日執行1次快篩,另提供其備用快篩試劑1支,於出現症狀時使用。

指揮中心指出,考量家用快篩試劑之適用對象年齡限制,未滿2歲之居家隔離/檢疫者,其採檢措施以PCR檢測;另如有無法自行操作快篩之民眾,將由地方政府安排人員協助進行快篩檢測。

本土+1626 新北2歲男童離世 陳時中:深感不捨

【延伸閱讀】

本土+1390 家中孩童出現症狀如何就醫?指揮中心解答

懷孕36週以下孕婦確診不需至醫院? 指揮中心這樣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46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日前舉辦早產兒回娘家活動,家住沙鹿的早產四千金出現活動現場時,超萌模樣立即吸引眾人目光。早產四千金的爸爸王棟財、媽媽蕭亞芝於103年結婚,105年打排卵針失敗,106年再次打排卵針,經過32+1週後,剖腹產下早產四千金。蕭亞芝表示,雖然醫師強烈建議減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很多人熱愛登山,更有人會以登百岳為志,雖然運動有益健康,但是也得要量力而為,否則就有可能反而傷身。臨床上,就有一位五十出頭婦人,非常喜歡登山,甚至在山上還有菜園,每天習慣以登山為運動,並且去種菜;沒想到,每天這樣的登山運動,卻造成她膝關節損壞,得要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X...

閱讀詳情 »

提到行動力,絕大多數人想到是要多保護膝關節,卻忘了髖關節的保養也很重要,如果發生退化或發炎病況太嚴重,會使骨頭壞死和骨折致死風險也大幅提升。對此,專家建議民眾,自中年開始養成鍛鍊髖關節的習慣,以免提早出現健康卡關的情況,後悔莫及。 髖關節由股骨(大腿骨)上方圓球形的股骨頭和骨盆上的髖臼組合而成,是人...

閱讀詳情 »

失智海嘯來臨,爺爺、奶奶或是爸爸、媽媽罹患了失智症,記憶拼圖總有幾塊缺漏,可能是忘了身為後輩的我們,或可能遺忘了剛剛才做過的事。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只能舉手投降嗎?女中醫建議經常煲一鍋天麻雞湯來吃,補充營養又能延緩大腦退化,幫助留住家人間更多的美好記憶。 腎虛則腦空!中醫防治失智,先養「腎」 賴睿昕中...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