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本土疫情再起 青少年為什麼一定要打疫苗?醫師曝危險數字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再度升溫,這一波校園也是重災區,全台各地多所學校都發生確診事件,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鍾曜任就提醒,尚未接種疫苗的民眾,尤其是青少年,一定要盡快到院所施打,因為一旦青少年確診COVID-19,已施打疫苗者成為重症比例為11%、不施打者則高達42%。

面對疫情,除了口罩、酒精不離身之外,這一波青少年更要注意打滿疫苗了沒!因為指揮中心已經在3月25日將莫德納第一、二劑接種年齡下修至12足歲以上,第三劑仍維持滿18足歲並建議第一二劑間隔12周(84天),就是希望有更多符合資格的青少年可以接種疫苗。

青少年為什麼應接種COVID-19疫苗?鍾曜任強調,關鍵在於疫苗可以有效預防重症,根據外國報告,在Omicron肆虐下,0到19歲的確診比例上升4到8倍之多,且若青少年確診,沒打疫苗者成為重症比例高達42%,提醒家長與12到17歲青少年應盡速施打疫苗,才可以有效降低重症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美國監測12到20歲的青少年接種疫苗後的狀況,發現其疫苗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大多僅有注射部位疼痛、疲倦、頭痛及肌肉痠痛等症狀。

鍾曜任強調,國外大型COVID-19疫苗接種研究報告評估利弊,建議青少年接種,尤其目前針對12歲以下幼童的疫苗尚未問世,鼓勵同住家人可以先行施打疫苗,有效降低COVID-19於家庭內的傳播,進而保護自己與兒童降低感染風險,增加疫苗覆蓋率。

照片來源:亞東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本土、境外確診太多 指揮中心:專責病房可以兩人一室!

國民女婿「請假洗髒衣」惹全國關注還逼婚 羅一鈞回應了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1名50歲林先生喝酒喝到肝硬化,不僅不聽家人勸告,半年前還誤信友人所介紹的治肝偏方,將自家種植的石柏採來熬湯,持續喝了1個月,回診時,血液檢查報告嚇壞醫護人員,竟是急性腎衰竭。台中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任陳一心指出,門診不少病人都有類似問題,不聽醫療專業人員建議,卻對不明來路的偏方感興趣,認為天然植物...

閱讀詳情 »

腸病毒是每個家長的夢魘,尤其家有學齡前幼兒更應慎防腸病毒感染。弘森診所吳書毅醫師表示,夏季是腸病的的好發季節,除了勤洗手、環境消毒確保衛生外,更要提醒無論是大人、小孩從外返家都應立即洗手、更衣,才能減少病菌對家人的威脅!  腸病毒一年四季都會發生,但以夏季為好發季節,尤其當腸病毒疫情嚴重時,都會宣導...

閱讀詳情 »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一項針對生活行為與壽命長度的重大研究發現,如果在成年時期維持這五種健康習慣,壽命可以延長十年以上。 這項研究由哈佛大學領導,研究人員使用123,000名志願者的生活方式調查問巻和醫療記錄,以了解假如這些受訪者遵循這五種生活習慣 : 健康的飲食習慣、控制體重、規律地運動、...

閱讀詳情 »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崔嫻編譯 當你完成了一些令人驚歎的事情——比如升職、完成了一個為期一年的激情專案,或者終於還清了信用卡——你會認為隨之而來的是一陣幸福和解脫。也許甚至是一點點放鬆。對吧? 並不是每個人都是這樣。事實上,聽到好消息或來之不易的成功後,你會比在撲滅大火或努力工作時更焦慮,這並不罕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