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染疫痊癒之後 近四成者有後遺症

染疫痊癒之後 近四成者有後遺症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台灣確診COVID-19的人數在7月4日突破15000人,死亡累計688人,這1萬4千多人陸續康復,但其中有三到四成會產生後遺症,何時會復原尚無法判斷。根據國外這一年多的追蹤研究,非常具有權威代表性的《自然》期刊(Nature)統計,大概32.6%會產生後遺症,其中有30-40%的人會有呼吸困難、肺功能衰退、頭痛、腦力衰退等症狀。

重症者呼吸困難合併低血氧 若呼吸衰竭需插管

根據美國疾管署2020年統計,新冠肺炎感染初期最常見的症狀為咳嗽、喉嚨痛、鼻塞、流鼻水、發燒、畏寒、呼吸困難、疲倦、頭痛、肌肉痠痛、嗅覺或味覺喪失、噁心嘔吐以及腹瀉。臺北榮總新竹分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邱浩睿指出,綜合國外統計,通常感染一周後有些患者會轉變為重症,主要為呼吸困難且經常合併低血氧,有些患者會進展到呼吸衰竭,需要插管及呼吸器。

根據武漢的統計,重症者約占14%,極度重症到接近病危大約5%,整體死亡率大概2.3%。根據美國本土的統計,重症到需要住院者約14%,重症且入住加護病房約2%,整體死亡率約5%。邱浩睿醫師提到,這些重症患者若能康復,很多都會有後遺症。

重症患者多有慢性病 連帶影響生理機能產生併發症

由於重症患者當中大多數為合併有慢性病的患者,當他們染疫住院,肺部受到侵襲,身體機能下降、虛弱時,其實就很容易出現併發症,雖然並非病毒直接造成,但也因感染連帶出現的生理影響。邱浩睿醫師表示,呼吸系統的後遺症,就與疾病嚴重度密切相關,如呼吸困難、咳嗽、肺部纖維化以及肺功能衰退,整體來說發生率約22.9-43.4%,半年內持續需要氧氣的約6-7%。

不過追蹤時間不夠長,無法判斷是否為終身症狀,簡單來說,咳嗽、呼吸困難可到三四成。

超過三成有後遺症 全身受影響

《自然》期刊(Nature)統計,大概32.6%的患者會產生後遺症,後遺症除了呼吸方面症狀,還包含:

l   血液方面—血栓機率大概略小於5%

l   心臟—心悸、胸痛(5-20%)

l   神經與精神系統方面—疲倦(30-53.1%)、肌肉關節疼痛(27.3%)、頭痛(38%)、味覺嗅覺喪失(13.1%)。

l   腎臟功能障礙,有部分重症患者,腎功能受損需要洗腎

l   內分泌系統—糖尿病惡化、新發生糖尿病、甲狀腺炎、骨質疏鬆

l   掉毛髮約20%

l   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大於歲的兒童,會產生心臟及神經系統障礙,類似川崎氏症,不過非洲裔、西班牙裔較容易出現。

也有許多人感到腦力衰退(認知功能衰退)、焦慮、憂鬱以及睡眠障礙,整體來說30-40%的病人會產生。不過邱浩睿醫師也強調,這份統計是問卷採訪,偏患者主觀認定,部分並沒有醫學診斷,如認為疲倦、掉髮等。

COVID-19出現不到兩年,卻已顛覆全球人的生活,後遺症持續多久,目前都還需要觀察。邱浩睿醫師建議,若能夠施打疫苗者,就盡快施打,預防重症、死亡,同時也能預防後遺症。

【延伸閱讀】

居家防疫另類災情! 專業醫師教您4招搶救失控體重

別讓疫情延誤!大腸癌基因檢測助標靶選擇 提升存活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64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不管誰再講燕窩有多好,當看完工廠的製作過程後,請告訴大家:「吃燕窩等於是在自殺?」 當燕窩採下來的時候,草燕和毛燕都很骯髒,而且惡臭比!根本不會有人想吃。現下就讓我們帶你去看看人們怎麼去把它們變成能吃的東西吧!     工人們正把草燕、毛燕上較大的毛、草、泥清除 &n...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健走」被世界衛生組織譽為世界上最完美的運動,不受時間、空間、人數、地點、年齡的限制,只要想運動,隨時都可上路;為鼓勵長者多運動,台南市衛生局特別請各區衛生所舉辦「萬歲爺奶健走王選拔賽」,只要年滿65歲,就可參加比賽!要活就要動,大家都懂的道理,但是要執行才能活得健康;...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