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機器人手臂置換人工膝關節 提早恢復正常行走

承受人類上半身重量的膝關節,耗損量最大的非膝關節莫屬,但是因為嚴重關節發炎退化,導致無法上下樓梯、難以行走時,就必需考量膝關節置換手術。傳統開刀大手術傷口大,影響預後,但是如今已經有高精度電腦導航機器人手臂協助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除了傷口小、疼痛低,最重要的是功能接近正常的膝關節,患者可以在短時間內恢復行走。

機器人手臂置換人工膝關節 提早恢復正常行走

機器人手臂人關膝關節置換具有許多傳統手術所不具備的優勢,除了傷口較小、流血較少、疼痛程度較低以外,最重要的是功能接近正常的膝關節。(圖片提供/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

關節活動受限變形 使用人工關節置換術矯正

依照健保署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平均每年約有2萬人次置換人工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主要因為軟骨磨損造成膝關節空縫變得狹窄,甚至密合起來造成關節變形。發生在膝蓋的退化性關節炎,通常是膝蓋內側的軟骨被破壞,使韌帶變得較緊,使患者出現疼痛、無法行走的困擾。當關節活動受限及變形時,可用人工關節置換術來矯正變形及改善關節功能。

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骨科吳立偉醫師表示,人工膝關節置換在台灣是成熟且隨處可見的手術,傳統的手術高度依賴醫師的感官來對變形的關節做修正。然而人類的五官感受畢竟有極限,因此疾病相對嚴重且變形相對厲害的患者術後往往滿意度較差。

機器人手臂來執行人工關節置換 台灣案例數為亞洲之冠

隨著立體定位技術和機器人技術的發展,這個問題已經有了解答。透過更客觀的測量和精準的計算,利用機器人手臂來執行人工關節置換已經在許多國家引起熱潮。

美國於2006年執行了第一台機器人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至今已經超過33000例。台灣於2014年引進此項技術,目前案例約800例,案例數為亞洲之冠。

機器人手臂人關膝關節置換具有許多傳統手術所不具備的優勢,除了傷口較小、流血較少、疼痛程度較低以外,最重要的是功能接近正常的膝關節。患者隔日即可出院返家,一周內幾乎可以恢復完全正常行走,六個月內甚至可以回復正常運動。

在最新的全球統計中,以機器人手臂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的患者在六個月後的生活品質滿意度高達百分之九十五,這些是傳統膝關節置換術所難以達成的治療效果。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38/5930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透過電子轉診平台 提供病患完善照護為讓病患能獲得完善照護,衛福部臺北醫院結合社區醫療群及醫療院所團隊舉辦簽約儀式,由院長徐錦池及多位醫院、診所院長共同宣告,落實雙向轉診合作,可望透過大小醫院及診所的分工合作,暢通轉診綠色通道,讓民眾生病時,能透過院所間的電子轉診平台轉...

閱讀詳情 »

不論天氣是冷是熱,都無法阻止台灣人對火鍋的熱愛!而正因為國人愛吃鍋,店家也開發出多種湯底可供選擇,除了常見的昆布、麻辣口味外,近年來豆漿鍋、牛奶鍋等鍋底也蔚為風行。但近來網路卻盛傳:「豆漿、牛奶鍋煮海鮮恐害中毒、腹瀉,加重痛風症狀」的說法,引起不少網友熱議。真有這一回事嗎?專家又是怎麼看呢? 蛋白質...

閱讀詳情 »

高齡95歲的前總統李登輝驚傳跌倒送醫,所幸台北榮總醫院醫療團隊初判未骨折,只有額頭碰撞傷,但因跌倒時碰撞導致鼻腔出血,救護車上已經止血無大礙。專家表示,老人最怕跌倒,包括急性疾病如心肌梗塞、心律不整;慢性疾病如失智症、關節炎、白內障,以及藥物影響與外在環境因素等5大危險因子要注意,平時可以適度練習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