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機器人手臂置換人工膝關節 提早恢復正常行走

承受人類上半身重量的膝關節,耗損量最大的非膝關節莫屬,但是因為嚴重關節發炎退化,導致無法上下樓梯、難以行走時,就必需考量膝關節置換手術。傳統開刀大手術傷口大,影響預後,但是如今已經有高精度電腦導航機器人手臂協助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除了傷口小、疼痛低,最重要的是功能接近正常的膝關節,患者可以在短時間內恢復行走。

機器人手臂置換人工膝關節 提早恢復正常行走

機器人手臂人關膝關節置換具有許多傳統手術所不具備的優勢,除了傷口較小、流血較少、疼痛程度較低以外,最重要的是功能接近正常的膝關節。(圖片提供/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

關節活動受限變形 使用人工關節置換術矯正

依照健保署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平均每年約有2萬人次置換人工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主要因為軟骨磨損造成膝關節空縫變得狹窄,甚至密合起來造成關節變形。發生在膝蓋的退化性關節炎,通常是膝蓋內側的軟骨被破壞,使韌帶變得較緊,使患者出現疼痛、無法行走的困擾。當關節活動受限及變形時,可用人工關節置換術來矯正變形及改善關節功能。

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骨科吳立偉醫師表示,人工膝關節置換在台灣是成熟且隨處可見的手術,傳統的手術高度依賴醫師的感官來對變形的關節做修正。然而人類的五官感受畢竟有極限,因此疾病相對嚴重且變形相對厲害的患者術後往往滿意度較差。

機器人手臂來執行人工關節置換 台灣案例數為亞洲之冠

隨著立體定位技術和機器人技術的發展,這個問題已經有了解答。透過更客觀的測量和精準的計算,利用機器人手臂來執行人工關節置換已經在許多國家引起熱潮。

美國於2006年執行了第一台機器人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至今已經超過33000例。台灣於2014年引進此項技術,目前案例約800例,案例數為亞洲之冠。

機器人手臂人關膝關節置換具有許多傳統手術所不具備的優勢,除了傷口較小、流血較少、疼痛程度較低以外,最重要的是功能接近正常的膝關節。患者隔日即可出院返家,一周內幾乎可以恢復完全正常行走,六個月內甚至可以回復正常運動。

在最新的全球統計中,以機器人手臂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的患者在六個月後的生活品質滿意度高達百分之九十五,這些是傳統膝關節置換術所難以達成的治療效果。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38/5930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清明連假即將到來,也是旅遊旺季,但全球武漢疫情持續蔓延,許多人早已取消出國旅遊行程,而轉往國內戶外活動。然而,為避開人潮擁擠的空間,不少人換選擇進行自然旅遊或挑戰高海拔地區旅遊,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出發前應依個人健康狀況,做好行前醫療諮詢,及服用高海拔疾病預防藥物,留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孩子是我們的未來,這也是我開始專研中醫兒科的主要原因之一。」花蓮慈濟醫院中醫教授賴東淵表示,一個新生兒出生的先天身體狀況是由父母所給予的,並且隨著發育時間,環境的影響就會越來越大,有需要的小孩甚至是出生幾個月就可以開始接受中醫的調理,但是大部分的小孩可能會因為中藥苦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健康不是個人的事,是你我來共同達成的事。」精神科醫師、台大公衛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張書森23日表示,成功的隔離檢疫可以控制疫情,但要儘量減少心理衝擊,避免出現短期創傷後壓力症狀,他呼籲隔離者養成健康習慣、平靜心情、開發興趣、並與親友多聯繫,維持正向希望,...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目前居家隔離人數約3,110人、居家檢疫約48,849人,因違反規定開罰274件,累計金額約1,985萬元,指揮中心強調必須在家隔離者禁止自行就醫、奔喪、離開隔離場所。剛執行完居家檢疫的部立八里療養院護理長賴碧蓮說,越愛家人自我隔離就越確實。...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