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機車族椎間盤突出、退化風險高?竟是這原因惹禍…

省油、停車便利的機車,是許多上班族穿梭大街小巷的通勤利器!但近來網路盛傳:「機車族罹患椎間盤突出、退化的風險比一般人高」的說法,引起不少騎士關注,但真有這一回事嗎?又是為什麼呢?且聽專業脊骨神經醫學博士怎麼說!

機車族椎間盤突出 退化風險高?竟是這原因惹禍…

機車族、大卡車駕駛注意!長期處於低頻式垂直震動,易釀椎間盤退化

美國脊骨神經醫學博士張軒彬表示,確實如此!根據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駕駛大貨車、卡車的司機因工作因素,需長時間坐在大卡車上面,罹患椎間盤突出、椎間盤退化的機率,或者是脊椎嚴重的退化性疾病的風險都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但到底為什麼卡車司機容易出現椎間盤、脊椎疾病呢?張軒彬博士解釋,這是因為這類大車引擎多設置在車頭前方,也就是駕駛座的位置。因此,當大車行駛時,便會產生全身性的「低頻式垂直震動」。

機車族椎間盤突出 退化風險高?竟是這原因惹禍…

除了大貨車、大卡車外,平常我們最常見的低頻式垂直震動,就是騎乘摩托車!張軒彬博士指出,因為機車騎士所坐的位子正好也是在低頻式垂直震動的引擎上。

事實上,所謂的低頻式震動,指的是平均每秒鐘震動10以下的一種震動頻率。就以汽機車引擎來說,每秒4~6下是大約引擎/機器的震動頻率。而嬰兒搖籃不會1秒震動4~6下,可能每秒1下或甚至2秒一下,其實也都是低頻的震動,再加上,嬰兒搖籃屬於穩定的「低頻式水平震動」,更具有安定神經與放鬆的功能。

機車族椎間盤突出 退化風險高?竟是這原因惹禍…

如果此時駕駛在低頻式垂直震動使身體韌帶處於過度放鬆、支撐力變弱、椎間盤弱化的狀況下;又以不正確的姿勢乘坐,椎間盤在不斷的擠壓中,便容易向外擠出,增加椎間盤突出、退化的發生風險。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相較於水平震動,大卡車的低頻式震動屬於上下的垂直震動,更容易受重力影響而加遽壓力。所以如果此時駕駛在低頻式垂直震動使身體韌帶處於過度放鬆、支撐力變弱、椎間盤弱化的狀況下;又以不正確的姿勢乘坐,椎間盤在不斷的擠壓中,便容易向外擠出,增加椎間盤突出、退化的發生風險。

不過,除了大貨車、大卡車外,平常我們最常見的低頻式垂直震動,就是騎乘摩托車!張軒彬博士指出,因為機車騎士所坐的位子正好也是在低頻式垂直震動的引擎上。

再加上,相對於汽車可以透過安裝坐墊、腰靠等輔助工具,來幫助駕駛維持挺拔、不駝背的坐姿。機車騎士往往需要自主控制坐姿,稍不謹慎就容易以容易傷害脊椎的駝背姿勢騎車,因此,一遇到柏油路面坑坑洞洞,在重力加壓下,就易造成嚴重的椎間盤突出發生,導致腰痛纏身。

減少低頻式垂直震動這樣做!不駝背、善用輔具支撐助預防

有鑒於此,張軒彬博士建議,想要減少低頻式垂直震動對脊椎、椎間盤的潛在傷害。大車駕駛不妨可以選擇使用腰靠、護腰,來幫助維持正確坐姿,但要注意的是這些都只是輔助工具,使用者自己也要保持挺起來、不駝背的正確坐姿才能發揮保護作用,不失去使用腰靠的意義。

機車族椎間盤突出 退化風險高?竟是這原因惹禍…

若發現自己的腰痠背痛症狀不是休息1~2天就好,而是持續、反覆性的發生,就應該留意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建議應儘速尋求專家的協助。

若是沒辦法使用上述輔助的機車騎士,則可以試著於騎車時,稍微收個小腹,並依靠下腹的力量,讓上半身盡量保持挺直。只要保持騎乘姿勢的正確,也能幫助脊椎、椎間盤比較穩定,不易鬆動。

【專家小叮嚀】:

除了教導大家如何避免、防範低頻式垂直震動可能的潛在傷害外,張軒彬博士也提醒,俗話說的好:「預防勝於治療」,民眾應多愛自己一點、多留意自身的健康狀況。

如果發現自己的腰痠背痛症狀不是休息1~2天就好,而是持續、反覆性的發生,就應該留意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建議應儘速尋求專家的協助,釐清原因、積極處理較有保障,千萬不要忍到受不了才就醫,這時需要花費的時間與精力往往也會更多。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18/7015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一般每天掉50至100根頭髮屬正常現象,但如果超過這個數量,就需引起重視。掉頭髮影響外觀,讓人困擾,要根治,需從病因著手。氣候乾燥、壓力過大、清潔不當、過度吹整染燙頭髮、遺傳等因素都會導致掉髮脫髮,某些疾病也是罪魁禍首,比如貧血、甲狀腺機能異常、結核病、紅斑性狼瘡等,所以找準病因對症治...

閱讀詳情 »

寶寶出生後,新媽咪都希望能重獲昔日S曲線。產後你的腹部肌肉變得鬆弛,更容易囤積贅肉,加上懷孕時的大量攝入,一堆脂肪等著你解決!其實減掉產後肥並不難,只要你吃對、做對,定會事半功倍! 糾正老觀念,有助於恢復身材! 1 坐月子不是要你整天整天的躺在床上或吃或睡! 順產後2天,剖腹產後5天,即可下床走動,...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四年前,正為事業衝刺的毛小姐,發現排便時有血便,以為是痔瘡問題,便求診希望切除痔瘡,沒想到,經過檢查後,竟診斷出罹患大腸直腸癌第二期,且腫瘤位置離肛門口僅有3.5公分,必須切除肛門至換人工肛門,妙齡的毛小姐不可置信,認為自己飲食正常,作息規律,怎可能罹癌?台灣腸癌病友協...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飲食精緻化,「癌症」似乎已經變成一種國民病。55歲的黃姓婦人,因去年6月發現罹患第三期三陰性乳管型乳癌,雖進行多次化療,病情仍不見好轉,腫瘤在短短3個月中由7公分長大至12公分,患者因病況惡化且體力下降,遂轉至其他醫院進行治療。收治病例的台中醫院放射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