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每30分鐘有1人罹大腸直腸癌 精準用藥末期治療新突破

每30分鐘有1人罹大腸直腸癌 精準用藥末期治療新突破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台灣每30分鐘就有1人確診大腸直腸癌,每80分鐘就有人因大腸直腸癌死亡,63歲郭先生,40年職場生活,幾乎早睡早起且不菸不酒,去年在公司健檢發現肝臟有陰影,進一步檢查盡然是大腸直腸癌末期發生肝轉移;專科醫師呼籲,縱使發現癌症末期,現在治療藥物能拉長存活時間,病情也能穩定控制。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純豪表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以化療搭配標靶藥物為主,但腸癌標靶藥物概分為「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anti-EGFR)」和「抗血管新生標靶(anti-VEGF)」兩種。


楊純豪強調,研究顯示,轉移性腸癌病友中,RAS基因無變異者占6成,建議優先使用化療合併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讓腫瘤獲得較佳的控制。


高醫附醫大腸直腸外科教授王照元說明,表皮生長因子是一種蛋白質,外於細胞膜表面,易刺激癌細胞生長。另外,轉移性腸癌RAS基因無變異者,優先考慮化療合併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藉阻斷表皮生長因子訊息傳遞路徑,抑制腸癌細胞的生長,同時增強腸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提升治療效果。


國際研究顯示,相較於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轉移性腸癌RAS基因無變異者接受作用專一的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治療,整體存活延長6至10個月;高醫附醫歷經6年,研究173位RAS基因無變異的轉移性腸癌病友,接受標靶治療差異,結果顯示中位存活期長達40個月,比舊有治療增加10個月。


至於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治療效果是否因病灶在左右側大腸而異,高醫研究顯示一樣效果較佳,打破過往「左大腸優先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右大腸用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用藥習慣。王照元說,突顯出影響轉移性腸癌病友治療成效的關鍵,在於RAS基因是否變異,而非病灶位置。


健保從6月開始給付RAS基因檢測,幫助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友更精準用藥,追求更好的治療效果,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呼籲病友多與醫師討論,共同參與治療決策,爭取個人最佳治療的機會。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梁逸歆表示,大腸直腸癌轉移部位以肝臟占4成為最高,主要可能與血液回流機制有關。肝臟是腸道血液回流途中的第一關,相對較容易造成血液中轉移癌細胞落地生根,導致癌變;爭取手術機會依然是治療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重要策略。


而腸癌腫瘤轉移至肝臟,倘若無法直接以手術根除性治療,則必須先使用精準有效的標靶藥物與化學治療,進一步使得無法手術切除的病況,轉變成能夠進行根除性手術,方能提升病友生活品質和延長存活。


更多NOW健康報導
▸抗憂鬱藥物可能引發耳鳴? 專家揭密與血清素濃度有關
▸老花眼看近變清晰別高興太早! 有可能是白內障在作怪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一名48歲婦女有頻尿困擾,壓力一來就想小便,每天早上即使不喝水也要跑廁所10次以上,夜間常起床小便數次,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她就醫檢查發現,子宮肌瘤長達10公分,但害怕開刀動手術,轉而求助中醫,經過2個月的針灸治療,頻尿、夜尿情形改善許多。 子宮肌瘤大 壓迫膀胱 收治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整理) 中醫的特點是「調整補強」,尤其對於功能性、慢性、長期反覆的疾病,有其獨特的方法,例如小小孩常見的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厭食、便祕,青少年常見的溼疹、青春痘、腸躁症、失眠、頭痛、月經問題等,用中藥來治療都有很好的效果。加上中醫著重的是身體的整體性,所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整理) 更年期婦女因身體荷爾蒙變化,常有睡眠障礙、憂鬱症情緒障礙、關節炎及骨性關節炎、高血壓、泌尿系統疾病,事實上,有許多中年的婦女隨著年齡增長,健康風險也開始增加,如高血糖、高血壓、肥胖等三高代謝症候群慢性病問題出現,因此,在面臨更年期時,以下10大飲食建議可讓婦女自我調適...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威志報導)就算光線不足,3C產品依舊不離身,現代人幾乎無時無刻都在用眼,但對廣大上班族而言,電腦螢幕才是每天相處時間最久的夥伴,近年來深受廣泛討論的短波長藍光,就存在於各種螢幕光線中,日積月累下來,很容易造成眼睛的永久性傷害。眼科醫師王孟祺表示,螢幕光線與環境的對比加大,容易使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