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每30分鐘有1人罹大腸直腸癌 精準用藥末期治療新突破

每30分鐘有1人罹大腸直腸癌 精準用藥末期治療新突破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台灣每30分鐘就有1人確診大腸直腸癌,每80分鐘就有人因大腸直腸癌死亡,63歲郭先生,40年職場生活,幾乎早睡早起且不菸不酒,去年在公司健檢發現肝臟有陰影,進一步檢查盡然是大腸直腸癌末期發生肝轉移;專科醫師呼籲,縱使發現癌症末期,現在治療藥物能拉長存活時間,病情也能穩定控制。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純豪表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以化療搭配標靶藥物為主,但腸癌標靶藥物概分為「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anti-EGFR)」和「抗血管新生標靶(anti-VEGF)」兩種。


楊純豪強調,研究顯示,轉移性腸癌病友中,RAS基因無變異者占6成,建議優先使用化療合併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讓腫瘤獲得較佳的控制。


高醫附醫大腸直腸外科教授王照元說明,表皮生長因子是一種蛋白質,外於細胞膜表面,易刺激癌細胞生長。另外,轉移性腸癌RAS基因無變異者,優先考慮化療合併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藉阻斷表皮生長因子訊息傳遞路徑,抑制腸癌細胞的生長,同時增強腸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提升治療效果。


國際研究顯示,相較於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轉移性腸癌RAS基因無變異者接受作用專一的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治療,整體存活延長6至10個月;高醫附醫歷經6年,研究173位RAS基因無變異的轉移性腸癌病友,接受標靶治療差異,結果顯示中位存活期長達40個月,比舊有治療增加10個月。


至於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治療效果是否因病灶在左右側大腸而異,高醫研究顯示一樣效果較佳,打破過往「左大腸優先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右大腸用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用藥習慣。王照元說,突顯出影響轉移性腸癌病友治療成效的關鍵,在於RAS基因是否變異,而非病灶位置。


健保從6月開始給付RAS基因檢測,幫助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友更精準用藥,追求更好的治療效果,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呼籲病友多與醫師討論,共同參與治療決策,爭取個人最佳治療的機會。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梁逸歆表示,大腸直腸癌轉移部位以肝臟占4成為最高,主要可能與血液回流機制有關。肝臟是腸道血液回流途中的第一關,相對較容易造成血液中轉移癌細胞落地生根,導致癌變;爭取手術機會依然是治療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重要策略。


而腸癌腫瘤轉移至肝臟,倘若無法直接以手術根除性治療,則必須先使用精準有效的標靶藥物與化學治療,進一步使得無法手術切除的病況,轉變成能夠進行根除性手術,方能提升病友生活品質和延長存活。


更多NOW健康報導
▸抗憂鬱藥物可能引發耳鳴? 專家揭密與血清素濃度有關
▸老花眼看近變清晰別高興太早! 有可能是白內障在作怪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忙碌的上班族生活裡總覺得睡不夠嗎?睡得飽不如睡得好,睡眠品質如果夠好的話,我們就算沒有睡得那麼多,也一樣可以神采奕奕唷! 90分鐘為一個單位的睡覺原則 睡覺時,腦袋以90分鐘為單位進行一次次的循環,因此比較建議的起床時間點會是當大腦剛好完成一次循環的時候。亦即:如果你明天想在早上七點起床,建議你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53歲的郭先生,每天抽3包菸,菸齡長達30年,今年年中上廁所時,發現尿液出現鮮血,但沒有痛感他不以為意,直到家人催促至診所就醫,吃了抗生素後再次出現血尿,才到醫院檢查,結果竟發現罹患多發性尿路上皮癌,目前經手術摘除右邊腎臟及輸尿管,並刮除膀胱腫瘤後,持續追蹤中。台北慈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王馨儀報導)這禮拜全台氣溫驟降,讓許多老人家大喊吃不消!根據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統計,平均每月有20多人因為急性腦中風掛急診,但這兩天就已經有四位患者因腦中風而就醫,是平常的兩倍。急診醫學部呂玉惠醫師呼籲,急性腦中風要把握黃金三小時,盡速就醫,才有機會注射血栓溶解劑,打通血管。一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台灣之光!國內大學眼科團隊發表白內障手術影片,榮獲全球三大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之一,「2014 APACRS亞太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白內障手術影片首獎,是台灣眼科史上的第一次。本次獲獎的「白內障手術影片」,由大學眼科醫師林鴻源、黃宇軒、莊雅容以及林丕容所共同策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