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每30分鐘有1人罹大腸直腸癌 精準用藥末期治療新突破

每30分鐘有1人罹大腸直腸癌 精準用藥末期治療新突破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台灣每30分鐘就有1人確診大腸直腸癌,每80分鐘就有人因大腸直腸癌死亡,63歲郭先生,40年職場生活,幾乎早睡早起且不菸不酒,去年在公司健檢發現肝臟有陰影,進一步檢查盡然是大腸直腸癌末期發生肝轉移;專科醫師呼籲,縱使發現癌症末期,現在治療藥物能拉長存活時間,病情也能穩定控制。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純豪表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以化療搭配標靶藥物為主,但腸癌標靶藥物概分為「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anti-EGFR)」和「抗血管新生標靶(anti-VEGF)」兩種。


楊純豪強調,研究顯示,轉移性腸癌病友中,RAS基因無變異者占6成,建議優先使用化療合併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讓腫瘤獲得較佳的控制。


高醫附醫大腸直腸外科教授王照元說明,表皮生長因子是一種蛋白質,外於細胞膜表面,易刺激癌細胞生長。另外,轉移性腸癌RAS基因無變異者,優先考慮化療合併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藉阻斷表皮生長因子訊息傳遞路徑,抑制腸癌細胞的生長,同時增強腸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提升治療效果。


國際研究顯示,相較於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轉移性腸癌RAS基因無變異者接受作用專一的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治療,整體存活延長6至10個月;高醫附醫歷經6年,研究173位RAS基因無變異的轉移性腸癌病友,接受標靶治療差異,結果顯示中位存活期長達40個月,比舊有治療增加10個月。


至於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治療效果是否因病灶在左右側大腸而異,高醫研究顯示一樣效果較佳,打破過往「左大腸優先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右大腸用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用藥習慣。王照元說,突顯出影響轉移性腸癌病友治療成效的關鍵,在於RAS基因是否變異,而非病灶位置。


健保從6月開始給付RAS基因檢測,幫助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友更精準用藥,追求更好的治療效果,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呼籲病友多與醫師討論,共同參與治療決策,爭取個人最佳治療的機會。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梁逸歆表示,大腸直腸癌轉移部位以肝臟占4成為最高,主要可能與血液回流機制有關。肝臟是腸道血液回流途中的第一關,相對較容易造成血液中轉移癌細胞落地生根,導致癌變;爭取手術機會依然是治療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重要策略。


而腸癌腫瘤轉移至肝臟,倘若無法直接以手術根除性治療,則必須先使用精準有效的標靶藥物與化學治療,進一步使得無法手術切除的病況,轉變成能夠進行根除性手術,方能提升病友生活品質和延長存活。


更多NOW健康報導
▸抗憂鬱藥物可能引發耳鳴? 專家揭密與血清素濃度有關
▸老花眼看近變清晰別高興太早! 有可能是白內障在作怪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由國健署委託董氏基金會辦理的2014「戒菸就贏比賽」正式開跑囉!只要在4月底前,一個吸菸的參賽者和一個不吸菸的見證人,兩人一組上「董氏基金會 華文戒菸網」報名2014「戒菸就贏比賽」,並在5月2日到5月29日一口菸都不抽,就有機會抽中30萬元獎金!對想要戒菸的癮君子來說...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肺癌研究新突破!台大成功研發透過「旁泌素」機制,進行肺癌幹細胞的體外培養模式,將有助於抗癌的藥物篩選、新藥開發,可望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治癒率,甚至進一步研發預防疫苗,不讓肺癌威脅人類健康。此成果也登上國外知名網路期刊《自然傳播》。長期進行肺癌研究的台大校長楊泮池指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台北市生命線協會費時2年建置「自殺危機管理e學院」,提供11堂自殺防治網路課程,包括正在自殺的危機處理、自殺談判、精神疾病在自殺表現上的辨識、高自殺風險個案的關懷實務工作等,透過簡單易懂的動畫及專業醫師講解影片,期望全民都能成為自殺防治專家,有效降低國內自殺死亡率。根據...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如果當時她能早點接受檢查,早點治療,說不定就有機會了。」為了紀念35歲因乳癌不幸往生的愛妻,徐先生成立了「陳淑宜女士癌症基金」,並捐贈亞東醫院一輛造價1500多萬元的「婦女健康篩檢巡迴車」(簡稱「乳攝車」)。自今年一月正式啟用至今,已在600多位篩檢者當中,找到43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