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毫無症狀「胖胖男」健檢才知腎臟癌! 醫點名注意5大危險因子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腎臟癌來得無聲無息!一名50歲的中年男子一直是外人眼中的「胖胖男」,身高165公分,體重85公斤,BMI數值31.2,已達到中度肥胖,雖然自知有高血壓問題,但平常身體感覺沒什麼大礙,所以並沒有定期服用高血壓藥物、飲食上也沒有因此忌口,日前健檢卻意外發現左側腎臟有一顆1.5公分大小的惡性腫瘤。醫師提醒,腎臟癌發生原因不明,但有5大危險因子要注意。

該名男子健檢結果一出爐,不但血壓飆高到156/103 mmHg,血液檢查中的三酸甘油脂、醣化血色素數值也都超標,更令人意外的是腹部磁振造影檢查,左側腎臟有一顆約1.5公分大小腫瘤,後續接受泌尿科進一步確認為惡性腫瘤,慶幸的是發現的早,僅需局部切除,仍可保留大部分的腎臟。

3月10日是世界腎臟日,世界腎臟組織指出大多數人對於腎臟認知普遍不足,導致對腎臟疾病敏感度較低,目前全球每10名成年人就有1人已罹患腎臟疾病,且每年致死人數不斷上升,預估到2040年將進一步成為排名第5的要命殺手。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表示,腎臟癌發生原因不明,好發在50到70歲之間,危險因子有:抽菸、肥胖、藥物濫用、工作環境(經常接觸化學藥劑、石棉、鎘)和遺傳都有可能導致腎臟癌。

沈彥君形容,腎臟在人體內扮演淨水廠的角色,每分鐘有將近1200cc的血液流經腎臟再流向各個器官,也因為如此,當腎臟若發生病變並發展成癌症就可能容易發生轉移;且除了易發生轉移之外,腎臟癌患者也需當心術後可能發生腎功能下降的併發症,甚至可能須接受洗腎。

沈彥君指出,腎臟癌初期發展緩慢,早期幾乎無症狀,當腫瘤擴散到鄰近的器官組織或大部份腎臟被侵犯時,才可能出現明顯症狀,如血尿、腰側疼痛、體重減輕、發燒等。若在腎臟癌初期就及早發現,大多數都是健康檢查中意外發現。

醫師提醒,民眾應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控制三高、規律運動、健康飲食、體重控制、多喝水、不抽菸、避免服用不當藥物、定期追蹤腎功能、尿液及腎臟影像檢查等,才能一次到位做好腎臟保健。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隱形菸害!台灣大學生用「水菸」比率翻倍 成癮期恐從一年變數月

打疫苗領500元真讓長輩出門了! 首日開打2小時「人多1成」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大腸憩室是一種腸道老化的症狀,大部分的情況下大腸憩室並不會造成不適,但若惡化出現發炎症狀就要積極就診!臣宏診所院長詹秉鋐醫師表示,腹痛、畏寒、發燒、噁心是大腸憩室炎的常見症狀,但症狀嚴重者也可能併發腸出血、腸穿孔等問題,因此若出現不適症狀者應積極就診檢查,以免病況惡化。  大腸憩室是一種因腸道退化而...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家長失業,孩子遭殃!長庚醫院兒保團隊今(28)日發表最新研究結果發現,台灣兒虐發生率與失業率息息相關,且有明顯的遞延現象,也就是失業率上升的隔年,兒虐發生率就增加。研究團隊依研究模型推估,失業率每上升1個百分比,來年的兒虐率將上升...

閱讀詳情 »

文/劉敏涵 採訪諮詢/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傅佩德 網路上流傳著各式各樣的懷孕禁忌,最常見的類型包括吃了哪些食物、做哪些事情會對胎兒造成傷害等,時常讓孕婦感到困惑又害怕。到底哪些說法是真的,哪些只是謠言呢?   在懷孕中後期,睡覺時沒有靠左側躺睡,會造成胎兒死亡? 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傅...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泰國官方今(27)日宣布發現1起從台灣返泰的泰國移工在隔離5天後確診新冠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下午在臨時記者會上,證實接獲泰國官方通報,指揮中心及地方政府已經啟動疫情調查,目前了解該名移工同公司共有9名移工都是泰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