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氣膠空氣易增新冠病毒感染機率? 台大公衛專家曝「傳染途徑」

氣膠空氣易增新冠病毒感染機率? 台大公衛專家曝「傳染途徑」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台灣2021年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也一再顯示空氣傳播在新冠肺炎社區傳染,這可從桃園醫院院內感染鏈、華航機師航空器傳播鏈、萬華茶店傳播鏈、彰化麻將傳播鏈、高雄公寓大廈傳播鏈、新北市的托兒所群聚感染傳播鏈、全國各地的家庭餐廳聚餐傳播鏈、職場工作場所傳播鏈等事件看出來,密閉或是通風不良的室內環境在新冠病毒傳播的重要性。

密閉或是通風不良 易致新冠病毒傳播

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4月30日)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2021年 5月7日)分別更新了新冠肺炎的防疫指引,特別強調氣溶膠經空氣傳播SARS-CoV-2的重要性,尤其是密閉或是通風不良的室內環境。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詹長權教授表示,新冠病毒(SARS-CoV-2)經由空氣傳播這一個特質是打破新冠肺炎(COVID-19)感染鏈的關鍵,SARS-CoV-2 病毒的粒徑約為 0.1微米 (µm) ,但是病毒通常不會自行通過空氣傳播,而是被包在比單一個病毒大的呼吸道飛沫和飛沫核(乾燥的呼吸道飛沫)中在空氣中傳開來,經過說話、唱歌、呼吸和咳嗽時所呼出的飛沫和呼吸道顆粒的粒徑都小於5微米。

SARS-CoV-2有3種傳播方式 氣膠粒徑小傳播時間長

SARS-CoV-2 有接觸、飛沫(傳統定義的飛沫droplets是大於5微米,現在的共識是大於100微米)、空氣傳播(傳統定義的氣膠aerosols是小於5微米,現在的共識是小於100微米)三種傳播方式。其中氣膠粒徑小在空氣中的懸浮時間更長,因此可以傳播到更遠的地方、製造更長時間的傳播機會;大於100 微米的飛沫會在幾秒鐘內沉降到周圍表面,但是10微米的氣膠可能需要幾分鐘才能沉降,而5微米或粒徑更小的氣膠可以在空氣中懸浮更長時間,可能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才能沉降。

氣膠空氣傳播分2類 非密切接觸也可能傳播

氣膠空氣傳播之一的密切接觸傳播,是指傳染者呼氣、說話、咳嗽、打噴嚏或唱歌所排出的微小的、不可見的病毒,經由空氣傳播然後被另一個剛好在附近的人吸入,讓病毒直接沉積在被感染者的呼吸道表面;氣膠空氣傳播之二的遠距離傳播,是指病毒在傳染者呼氣、說話、打噴嚏或咳嗽產生之後通過氣流帶到感染者2公尺範圍外的地方,這種空氣傳播的病毒可以在室內的空氣中停留好幾個小時,以傳染者與被感染者不需要近距離密切接觸。

然而,詹長權教授強調,密切接觸氣膠傳播風險可以透過戴口罩和維持社交距離來降低,而遠距離傳播風險可以透過改善室內的通風來減少。

【延伸閱讀】

疫情趨緩之際 醫籲:糖友盡快回診,減少急重症危機!

BNT釀心肌炎、心包膜炎 指揮中心曝5症狀立即就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34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讓世界瞬間靜止、聞名喪膽的COVID-19,主要影響呼吸系統,感染後的症狀從類似普通感冒、輕度流感到重症肺炎,可怕的是它會引起體內細胞激素風暴(又稱免疫風暴),讓宿主發生免疫系統出現防禦過當行為。避免病毒傷害 安內攘外是關鍵國泰綜合醫院營養組營養師李佩蓉說明,對人類而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東北季風報到,天氣慢慢轉涼,對於退化性關節炎或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來說,感受一定比別人深刻,這邊酸、那邊痛,身體好像比氣象台還要準確,究竟是為什麼呢?溫度下降使關節潤滑效果差 導致僵硬疼痛有科學證據指出,氣候的改變可能真的與關節痛有關,比如說氣壓變化、日夜常短變化、生物時鐘改...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賴以玲/台中報導】60歲的王先生在鐵工廠工作約30年,長期彎腰、搬重物,造成腰椎慢慢難以負荷,不只彎腰會痛、雙側下肢痠又 麻,睡到半夜還會抽筋,甚至嚴重到無法工作。 在嘗試保守治療約3年仍未見效果,經朋友介紹至醫院檢查後醫師發現除了骨刺,王先生還有椎間盤突出合併神經壓迫。後來透過微創脊...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民國81年學,83歲的母親與肝癌奮鬥多年之後離開人間,長她2歲的父親由爽朗健談的退休企業家慢慢變為落落寡歡離群索居的孤獨老人,之後他周圍老友一個個消失的孤寂無奈,更使身為子女的我們深深感受到鰥寡孤獨是老人最難忍受的考驗。 好不容易等到我們家老二如願進入與老大同一所大學...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