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沒BC肝、不酗酒,為何還會得肝癌?脂肪肝和糖尿病也是危險因子

作者:駱慧雯

「肝炎—肝硬化—肝癌」罹癌三部曲的口號耳熟能詳,但為什麼有些人明明沒有感染B、C肝炎,不曾有酗酒的習慣,甚至沒有肝硬化的病史,肝癌還是會找上身呢?國內研究發現,脂肪肝和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也是危險因子,不容輕忽!

沒BC肝 不酗酒,為何還會得肝癌?脂肪肝和糖尿病也是危險因子

國內研究發現,脂肪肝和糖尿病對肝癌的威脅正逐漸擴大。

在台灣,肝癌一直是數一數二的癌症死因。以往,民眾普遍認知病毒性肝炎是造成肝癌的主因,但由於台灣已全面進行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加上慢性肝癌的新藥療效也大幅提升,國家衛生研究院表示,與慢性肝炎感染相關的肝癌在未來十年將明顯減少。只是,即使如此,民眾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因為脂肪肝和糖尿病對肝癌的威脅正逐漸擴大。

非關病毒!引發肝癌的3大危險因子

國衛院人體生物資料庫的「台灣肝癌網」,自民國2005年至2011年,在國衛院和科技部經費支持下,與台大醫院、林口長庚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等5大醫學中心合作,成功收集3843例肝臟腫瘤患者的生物樣本及臨床資料,其中411例沒有感染慢性病毒性肝炎、一半沒有肝硬化。

這種情況讓研究團隊感覺特別,進一步分析這群沒有感染病毒性肝炎的肝癌患者,發現3個重要的危險因子,分別是:脂肪肝、糖尿病史和三酸甘油酯過高;而且,在無慢性病毒肝炎的肝癌患者中,如果同時沒有酒癮和肝硬化,這3個風險因子的影響比率也會較高。

沒BC肝 不酗酒,為何還會得肝癌?脂肪肝和糖尿病也是危險因子

研究團隊合照。由左而右依序為:國衛院張詣奇博士,台中榮總吳誠中教授、中研院陳培哲院士,國衛院黃秀芬醫師,國衛院吳秀英主秘,林口長庚葉昭廷教授,國衛院洪志成博士。(圖片提供/國衛院)

此研究已發表於美國肝病研究學會(AASLD)官方出版的期刊《Hepatology Communication》。研究團隊表示,隨著飲食西化,國人脂肪肝和代謝症候群的患者數量一直在增加,之前大家只注意到這個會增加心臟血管疾病有關的風險,現在我們的研究直接證實代謝性疾病風險因子和肝癌的發生相關。

終結肝癌,先強化代謝性疾病的防治

研究團隊建議政府對肝癌的預防、預測和監測策略,應進行前瞻式的調整,例如:加強脂肪肝和代謝性疾病之預防及治療,對脂肪肝或代謝性疾病患者提醒有可能罹患肝癌之風險,對代謝性疾病患者加強追蹤。如此才可能在消除慢性肝炎病毒感染後,繼續降低肝癌的發生率。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COVID-19(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全球疫情快速擴散,防疫物資相當難以取得,口罩有實名制限制囤積,因此有需要仍然有機會取得。可是,消毒雙手與接觸物體的酒精卻一罐難求!雖然漂白水價格低效用也好,但質地鹼性極強,頻繁接觸皮膚容易造成腐蝕傷害。因此,如何在酒精與漂白水間,...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B型與C型肝炎是國內感染人數最多的病毒性肝炎,感染後每4人有1人會變成肝硬化,肝硬化後每20人有1人會併發肝癌,是造成慢性肝病與肝癌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約造成13,000人死亡,肝癌更是高居癌症死因第二位。養成好習慣護肝愛健康 護肝撇步這樣做國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預防疫情在校園擴散,出版社贈防疫繪本給教育部!日前北市一高中生確診新冠肺炎,惹得校園人心惶惶,為落實病毒知識基礎教育,有出版社邀請了臺灣感染症學會理事長黃立民審訂《和新型冠狀病毒說Bye Bye》繪本,並贈送1千本給教育部轉至偏鄉校園。黃立民24日表示,要小朋友確實洗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長期處於壓力或孤獨感等負面情緒下,小心讓情緒性飲食偷偷找上門,像出現渴望吃特定食物時、吃東西吃得心不在焉、即使感到充分飽足感仍想吃東西等情況,都屬於情緒性進食的一種,主要因食物對於許多人而言具有情緒上的連結關係,也因此會利用食物來滿足情緒、心理或精神上等飢餓感,讓自己因...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