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淪為「顧孫工具人」 阿嬤罹患孤獨症候群

淪為「顧孫工具人」 阿嬤罹患孤獨症候群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每七個人當中就有一位超過65歲,其中高達三成者為獨居或老夫妻同住的銀髮族。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提醒,長期疏於關心長者,未適時給予身心支持照護,就可能讓「銀髮族孤獨症候群」找上門!

盼天倫之樂卻淪為「顧孫工具人」 阿嬤罹患「銀髮族孤獨症候群」

75歲的楊奶奶(化名),半年前丈夫去世後從南部鄉下北上,與兒子一家三口住在同棟不同樓層的社區大樓,平日因兒子夫妻工作忙碌,便幫忙照顧一歲大的孫子,也天天煮好晚餐,等他們下班一起吃飯。初期兒子跟媳婦陪她用餐了幾次,後來就常以在公司吃過為由婉拒,接了孫子就走;假日想找人出遊,兒子一家三口也總是自己出門,加上與左右鄰居都不熟悉,楊奶奶經常獨自一人在家。

一個月前,楊奶奶開始出現心悸、喘不過氣來的症狀,至心臟科就診卻找不出原因,後來更出現失眠、食慾不振,還不時對人抱怨「自己只是被利用」、「都沒人要理我」等負面話語,原本溫和的脾氣也變得暴躁,兒子才趕緊帶她到精神科診所求助,經確診罹患了「銀髮族孤獨症候群」。

長期孤獨感累積 身心失調恐提高心血管疾病及失智症機率

精神科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現代社會家庭結構改變,不少銀髮族必須面臨子女離家的孤獨感,若又加上伴侶去世、疾病纏身等影響,沒有家人陪伴關懷或對外的社交生活,就容易引發「銀髮族孤獨症候群」。不僅會產生憂鬱、焦慮、憤怒或睡眠障礙,嚴重者還可能出現自傷、傷人行為。根據臨床研究顯示,長期處於負面情緒下,大腦也會分泌過多壓力賀爾蒙「可體松」,抑制免疫系統作用,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或失智症的機率。

治療雙管齊下 經營「四老」有助正向互動關係

楊聰財醫師指出,「銀髮族孤獨症候群」的治療會先以藥物治療改善憂鬱、失眠等症狀,再透過負面情緒障礙指數評估,找出導致孤獨的成因,採取認知行為治療,紓緩患者負面情緒,早日恢復正常生活。銀髮族要想真正遠離孤獨感,除了找到生活目標、培養興趣,也建議經營「四老」:老友、老伴、老狗與老本,以增進正向互動關係,或是參與社區活動、社區大學課程,結交同好朋友,讓生活更豐富有趣。

重視銀髮族身心健康 定期關懷問候避免引發身心問題

「孤獨已是這世界的顯學」從英國設置「孤獨大臣」、印度成立「幸福部」就能窺見,銀髮族身心健康已然是全球關注重點。楊聰財醫師提醒,為人子女者應時時關懷家中長輩,即便沒有住在一起,也可透過電話、視訊交流問候,更要隨時留意長輩的身心變化,一旦發現異常,像是情緒低落、拒絕外出或找不出病因的症狀,長達2-4週以上,就應及早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避免延誤治療引發更嚴重的身心問題。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379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骨鬆患者,小心易骨折部位!根據統計,骨折1年後,男性死亡率約為22%,女性約為19%。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顧問醫師林高田表示,骨折本身不會致命,而是由於骨頭斷裂後,引發許多併發症導致死亡,例如臥床太久造成肺炎,間接增加死亡率。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台南一名45歲陳姓男子,身受酒精性肝炎困擾多年,更因肝硬化導致產生大量腹水及細菌性腹膜炎感染,治療過程中反覆住院,病況堪慮;但令人感動的是,陳男C肝帶原的胞妹願捐肝拯救哥哥,待院方醫療團隊審慎評估後,先以口服藥治療妹妹的C肝,爾後再安排哥哥的換肝手術,術後近兩年,兄妹倆...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各國旅遊業都急速冷凍,不論航空、旅宿、餐飲等業者都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日前部分國家計畫組成「旅行泡泡」,合作國家能不需檢疫入出境。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官陳時中對此回應,很多國家都找台灣,但疫情比台灣都嚴重。同時,美國史丹佛大學也找上台灣合作,研究如...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如同海嘯衝擊全世界,各國不論生命與經濟都受到重創,累積約371萬人感染、31萬人死亡,損失堪比世界大戰,台灣繳出的防疫成績單,證明「We Can Help」並分享經驗給各國,但今年世界衛生大會WHA仍然把台灣拒於門外,今(18)日線上會議確定無法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