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減重會掉髮、便秘? 專家揪出錯誤三迷思

減重會掉髮 便秘? 專家揪出錯誤三迷思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時序接近夏天,以前能遮的肉肉要重新見人,許多愛美女生開始想方設法,進行「鏟肉大作戰」。不過減肥方式錯誤,是否會造成掉髮、便秘,甚至胸部縮水的困擾呢?許多民眾總是一知半解,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楊宜青在衛福部編撰的小冊裡提及,如何突破減重瓶頸、對付減重的招數等,揪出錯誤迷思,才能正確又健康的達成減重目標。
Q1.減重會不會容易掉髮?
專家認為:正確的減重方法不會造成掉髮,但不正確的減重方法恐有掉髮危機。要釐清減重和掉髮的關係,先了解頭髮的生態,約90%左右的頭髮處於生長期,較為光澤堅韌,少部分的頭髮處於休止期,會因洗頭梳髮等動作掉落,屬於正常落髮。
但若採取不正確的減重方式時,會使原本生長期的頭髮提早進入休止期,例如減重速度太快、每天攝取熱量太少(少於1000 大卡)、使用單一飲食減重導致蛋白質或微量元素(例如鐵、鋅)攝取不足時,就可能造成不正常掉髮。
可這麼做:想達到減重功效又保有亮麗秀髮,切記不要追求快速達標,注意飲食均衡、循序漸進。若有需要可使用鐵或鋅補充品,依照正確方法減重,就不易掉頭髮了。

Q2.減重會不會造成便秘?
專家認為:減重時若出現便秘問題,是因為減重方法錯誤。排便頻率1天3次或3天1次,都屬於正常範圍。若減重時,忽略適度的身體活動,會讓腸子蠕動減慢,大便在腸內待久了會變硬,就可能造成便秘;減重飲食方面,如果過度限制進食,膳食纖維和水分攝取不足,也可能造成便秘;心理上,替自己設立過高目標導致太大壓力,也會造成便秘。
可這麼做:在減重過程中,記得不能過度控制飲食,也需要搭配身體活動,每天補充1.5至2公升的水分,加上適度調適心情壓力,就可以減少便秘困擾。國人膳食纖維攝取偏低,飲食上,可採用每天至少3份蔬菜(1份為煮熟的半碗青菜)、2份水果(1份約為切塊水果半碗至1碗),以糙米或雜糧飯代替白米飯,就比較容易達到膳食纖維的攝取目標了。
Q3.減重會不會讓胸部縮小?
專家認為:有可能。乳房由脂肪、腺體、乳管和結締組織組成。減重時,脂肪組織中的細胞會與體內其他細胞一起收縮。有些女性乳房的脂肪較多,所以減重會對乳房的大小產生明顯的影響;相反的,有的女性乳房較緻密,脂肪組織較少,隨著體重減輕,乳房大小也就不會明顯縮水。
另外,減重會造成縮胸的因素,除了脂肪消耗外,也與蛋白質攝取不足相關,減重時會使蛋白質組成的組織萎縮,包括乳房下方的胸大肌肌肉及乳房內的乳腺組織,最後使胸部變得平坦。若使用不正確的減重藥物,藥物中可能含有抑制激素分泌的成分,就容易出現乳房縮小的現象。
可這麼做:減重時,適度增加重量訓練、維持胸大肌質量,並且補充適量蛋白質,防止胸部明顯縮減。

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
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4087
【延伸閱讀】

家有鼻炎過敏兒好苦惱! 最新「減敏療法」擺脫鼻過敏

乳癌患者保有生育力不是夢! 抗荷爾蒙治療後如願得子

騎車通勤抗「疫」 戴口罩卻眼前霧茫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626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郁茹/台北報導】現代醫療科技日新月異,開始可以靠智能機器協助病患進行復健治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設立了雲端機器人復健治療室,引進高科技智能上肢與下肢訓練機器人,協助中風、腦外傷、脊髓損傷、腦性麻痺、帕金森氏症等神經損傷患者復健治療。 感測患者現況據其所需 量身制訂復健訓練 針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陳醫師,我的膝蓋實在痛得很厲害,一下左腳、一下右腳,晚上更是無法睡!想要手術治療,不知道要花多少錢?我真的很害怕開完刀,醒不過來,也害怕開完刀後,膝蓋比現在還差!」七十幾歲的阿嬤跑到骨科門診,希望醫師給她一個建議。 人工膝關節置換率低 多因害怕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今年母親節,新手媽咪壓力一定不小,不僅新冠疫情衝擊,最近又有諾羅病毒來攪局;媽咪不但要顧好自己的健康、也要照顧寶寶免於病毒的危害,雙倍辛苦可想而知。 最近就有不少媽咪詢問該如何增進寶寶的免疫力?知名皮膚科兒科聯合診所院長顏俊宇說,寶寶腸道的健康與免疫力好壞有直接關係!「寶寶...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新冠疫情升溫,確診人數攀升,衝擊全民C型肝炎的篩檢、治療意願。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暨肝膽胰內科主治醫師戴嘉言教授直言,C肝治療不宜等,延誤治療會導致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病程發展,加劇三高、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肝臟外病變,新冠肺炎中重症風險也會攀升,因此...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