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為何快篩後還要再PCR檢測? 一次認識三種檢測方式

為何快篩後還要再PCR檢測? 一次認識三種檢測方式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隨著台灣疫情升溫,許多民眾擔憂自己可能染疫,前往快篩,半小時內就可以知道自己是否染疫。但快篩陰性者可不要高興的太早,有可能是病毒量太低檢驗不到,也就是偽陰性;而快篩陽性者則必須進一步等到PCR檢測結果出來,才能確認是否染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多次重申,快篩陰性者不代表未染疫,還是得落實防疫。

新冠病毒的三種檢驗方式 應用時機各不同

目前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的檢驗方法有三種,抗原快篩、PCR核酸檢測、抗體檢測。全球實驗室診斷目前都是以PCR核酸檢測為主。郭綜合醫院檢驗醫學部醫事檢驗師葉駿達分享三種檢驗方式的不同。

抗原檢測(快篩)

目前各大篩檢站所使用的即為抗原快篩,能在10-20分鐘內,檢測從呼吸道中採集的檢體是否含有病毒的抗原。

優點:檢驗時間短,快速獲得結果。

缺點:準確率較PCR檢測低,未發病者可能不容易被發現,容易有偽陽性、偽陰性產生。

◎PCR檢測(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簡稱 RT-PCR

全球作為診斷的標準檢測,能檢測出檢體中是否含有病毒的遺傳物質。

優點:準確度高,病毒量低也可檢驗出。

缺點:耗時、成本較高,且需要在生物安全第二級以上的實驗室,由專業設備及人員執行。

◎抗體檢測(快篩)

受病毒感染或注射疫苗後,大多數人能產生抗體,因此藉由檢測血清中是否含有病毒的抗體,來判定是否曾感染或注射疫苗,需在感染或疫苗注射後至少2至3週才能得到準確度高的結果。

優點:可找出曾經感染過或接受疫苗注射的人,以推測體內是否有抗體。

缺點:感染後期才能驗出,也可能會有偽陰性產生。

葉駿達補充,對所有感染源來說,「有抗體」和「有免疫力」是不同事情;部分疾病而言,有抗體不代表有免疫力(如C型肝炎抗體)。

抗原快篩快速找出感染者 抗體檢測後續調查盛行率

三種檢驗方式所應用的情形不同,抗原快篩可作為高風險地區,快速找出感染者的利器;PCR檢測則為判斷是否染疫的標準工具;抗體檢測通常不會作為是否染疫的診斷證明,而是用於後續瞭解病毒的盛行率。台大公衛曾經於2020年8月公布彰化萬人篩檢的結果,證明當時社區的陽性率僅萬分之8.3,且確診者均有抗體,可維持3至5個月。

熱區快篩找出確診者 但陰性不代表未染疫

台灣於5月14日起將快篩與PCR檢測合併運行,由快篩先將有症狀者篩選是否染疫,可快速將確診者隔離,避免擴大感染,但同時也可能會出現「沒染疫卻快篩陽性」、「有染疫卻快篩陰性」的情形。因此需要由PCR檢測來再次確認是否確診,PCR陽性後才會編列案號,成為案XXXX的案例。同時指揮中心也一再強調,快篩陰性不代表未染疫,若在疾病潛伏期病毒量不高,可能無法被驗出。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於5月28日的記者會中分析快篩的準確率,雙北地區在5月21日至26日中,經過快篩呈陽性者,再經由PCR檢測陽性的比例為73%至75%,而其他縣市比例落差極大,有0也有71%。若為其他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或有雙北地區活動史者,快篩確診率就高,代表篩檢的對象應慎選,若有相關接觸史、活動史來檢測,會比毫無關聯性就檢測的實際作用大。

資料來源:指揮中心記者會、疾管署

DOI:10.6526/JCJ.202010_30(5).0003

諮詢專家:郭綜合醫院檢驗醫學部醫事檢驗師葉駿達

【延伸閱讀】

更年期荷爾蒙替代療法 證實不增乳癌風險兼預防骨鬆

吸入性肺炎患者近4成有吞嚥困難 調整食物質地為解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31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報導) 當端午節來臨時,正是盛夏之時,不管您是自己包粽,或是從琳瑯滿目的型錄選購喜歡的粽子,在大快朵頤之時,別忘了粽子本身的「餡」阱,看清自己適合的種類與份量,挑對粽,同時蔬果一起食用,如此慢性病患者也能品嚐粽子的美味,還能顧到身體健康。 餐餐吃粽子 小心肥胖找上門 奇美醫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乳癌高居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之冠,平均每46.6分鐘有1人罹乳癌,乳癌篩檢是最好的預防方式;但台大醫院調查發現乳癌篩檢結果陽性者,2成未複檢的主因是不知道好處,此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Medicine》。 2成不願意複檢 台大醫院統計該院歷年接受乳癌篩檢女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臺灣是肝癌好發區,發生率是歐美國家的數十倍,佔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二位,僅次於肺癌。每年初次診斷約1萬人,每年死於該病約8千人,是一個治癒率低、死亡率高的癌症。奇美醫學中心放射腫瘤部暨電腦刀中心主治醫師郭珍妮表示,肝癌治療以手術為首選,但真正適合開刀的病人約只有兩成,多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近年來,台灣社會出現一個新的兒童疾病名詞: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這個問題不但在家庭、學校成為一項議題,甚至搬上了國會殿堂,受到立委討論,是否有濫診?過動藥從小吃是好還是不好?都是主要爭議。 新北市中醫公會主辦研討會 一群學者專家,秉持對下一代的照顧和關懷,深感這樣的議題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