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為台灣人量身制定 急性心肌梗塞新指引出爐

為台灣人量身制定 急性心肌梗塞新指引出爐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其每年都造成全球約1,710萬人死亡,佔全球總死亡人數3成,其中740萬人死於心臟疾病,670萬人死於中風,估計到2030年全球死亡人數,將攀升至每年2,300萬人。醫師發現,國內許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因為服藥順從度低、擅自停藥,因而增加術後心血管疾病復發及死亡率的風險。有鑑於此,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與醫界共同發佈急性心肌梗塞診治新指引,以期能嘉惠更多患者。

心肌梗塞非老人病  中壯年族群更應注意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林俊立理事長表示,在台灣,目前心臟疾病居於國內十大死因第二位,平均每27分鐘,就有一位死於心臟疾病,其中急性心肌梗塞更是讓人措手不及。而過去急性心肌梗塞多好發於老年人,因此多將其視為老年病,但根據國健署統計發現,心肌梗塞的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尤其是非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在中壯年族群中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所以急性心肌梗塞已成為人人不可輕忽的疾病。

雙重抗血小板藥物  可有效預防疾病再發生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李貽恆教授說明,針對台灣人所制定的急性心肌梗塞新指引,在非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患者,是建議醫師使用高敏感性心肌蛋白進行檢驗,將可早期協助診斷及排除心肌梗塞的發生;另外,在非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的藥物治療上,應搭配雙重抗血小板藥物,分別為阿斯匹靈以及新一代抗血小板藥物,且服用時間需長達12個月,不可擅自停藥,才能有效預防再次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預防心血管疾病  血脂控制適宜、勿擅自停藥是首要

據台灣研究顯示,2009年至2015年間,55歲以下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高血壓與糖尿病的比例皆未增加,但高血脂患者卻增加2成。李貽恆教授表示,國內中壯年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的重要危險因子,包括有吸菸與高血脂,若想有效控制高血脂,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及死亡率,除了遠離菸害外,也要搭配定期健康檢查、摒除不良生活習慣,以及三高的控制;此外,也應遵從醫囑、按時服藥,切勿擅自停藥、減藥,才是遠離心血管疾病的不二法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806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名65歲的劉姓病患,日前於工作中突然發生呆滯、軟弱無力等疑似中風的症狀,經同事協助送至區域醫院,進行各項抽血檢查診治後,卻都無異常發現。由於劉先生事後仍持續發燒,到半夜甚至出現抓狂、抽搐、咬舌等疑似癲癇症狀,醫師使用鎮定劑後,還陷入昏睡三天三夜,昏迷指數只剩3。以為中...

閱讀詳情 »

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是衛福部認定的專科醫學會,由全台灣的整形外科專科醫師所組成,醫學會宗旨除了為台灣整形外科專業醫療而努力,今年許下更大的目標,致力積極投身公益回饋於社會,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錫根醫師引領全體會員響應公益,在醫學會公共事務委員會主委曾文尚醫師促成下認養勵馨基金會10位小寶寶,透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現在人生活緊促,常因腸胃道過於敏感,加上飲食不良、壓力大等因素,長年受大腸激躁症所苦。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等團隊研究指出,若大腸激躁症患者進行常規藥物治療,再透過電話或網路進行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可改善症狀並降低生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般民眾正常營養攝取上,除需仰賴七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水、纖維質(或植化素)外,還需仰賴代謝酵素、消化酵素和食物酵素等三種酵素幫忙,才能在體內相互合作,並進行消化吸收、新陳代謝、分解毒素等作用。人體酵素的減少也會隨年齡增長、營養攝...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