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燒燙傷復健 全身各部位全攻略

燒燙傷復健 全身各部位全攻略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八仙粉爆事件中的燒燙傷病人緊急處理急性期過後,雖然傷口漸漸痊癒後出院,但並不代表療程已經結束。新竹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古佳金表示,接下來,病患要面對的是疤痕的增生,即肥厚性疤痕的增生,這樣的疤痕增生,可說是傷口癒合過程的最後產物,不僅會影響外貌,還會造成關節孿縮、肢體變形,最終可能喪失功能,因此,建議傷者千萬別輕忽。

職能治療師古佳金指出,燒燙傷病患出院後的職能治療復健計畫可掌握「PSEP」四原則來處理燒燙傷復健,PSEP即擺位(Positioning)、副木(Splinting)、運動(Exercise)、壓力治療(Pressure),希望可以透過減班又清楚的PSEP四項原則來掌控燒燙傷後續的處理。

一、擺位Positioning、副木Splinting:擺位指的是將肢體擺放在正確的姿勢,關節維持適當的角度,藉此幫助傷口癒合,避免日後關節孿縮、肢體畸形。副木則是一種由熱塑性材質做成的硬質支撐架,特別的是它可以依照個人不同的情況個別化製作,協助肢體擺位。不同的位置受傷需要個別擺位,所使用的副木也不一樣。

(一)、頭頸部:可使用毛巾或頸圈,將毛巾捲起墊於頸後或穿戴頸圈。

(二)、腋下:使用枕頭,將枕頭擺在腋下讓肩關節外展90°、掌心朝上,避免緊貼身體。

(三)、手肘:使用枕頭,利用枕頭將手肘伸直。

(四)、手指、腕部:利用穿戴式功能性副木,將手指關節自然伸直,虎口張開;而掌指關節則是彎曲70°;腕關節則是伸展20°~30°。

(五)、鼠蹊部:使用枕頭,雙腳張開約20°,避免雙腳併攏。

(六)、膝部:使用枕頭,膝蓋伸直,避免倒向側邊。

(七)、足部:穿戴AFO(垂足板副木)或腳掌抵住床板,呈腳踝垂直90°,避免垂足與倒向側邊。

二、運動(Exercise):經專業醫療人員評估後傷口情況趨於穩定,病患就可以開始進行關節運動,以下各關節運動可執行4到6個循環,整體運動時間建議約30分鐘,每天2次。

(一)、頭頸關節運動:抬頭、低頭、轉向左側、轉向右側,為一循環。

(二)、肩關節運動:雙肩平舉、抬高、向後伸展。

(三)、肘關節:雙臂伸直、彎曲、伸直。

(四)、腕關節:伸直、彎曲。

(五)、手指運動:手掌握拳、張開、手指併攏、手指張開。

(六)、髖關節部運動:平躺在硬質地的床鋪將左腳抬高、放下、抬高舉直、放下,接下來換右腳。

(七)、膝關節運動:兩膝彎曲、伸直。

(八)、踝關節運動:腳踝勾起、伸直。

(九)、腳趾運動:腳趾彎曲、伸直。

三、壓力治療(Pressure):疤痕是傷口癒合的自然反應,呈現紅色、沒有彈性但會收縮。若是疤痕在關節處,容易使關節緊縮,活動範圍減少,造成攣縮及變形;而為成熟的疤痕呈現紅色,成熟後就變為乳白色。為避免疤痕增生及降低感染風險,一定要好好「管理」疤痕,傷者可利用下列三方法來緩解疤痕帶來的不適。

(一)、疤痕按摩:在疤痕上直接進行按摩,以環繞或垂直於疤痕的方式執行,力道要讓疤痕短暫變白,每天應「深壓」數次。按摩時可以使用油性乳液來減少摩擦,應避免有香味的乳液而刺激新癒合的皮膚。

(二)、壓力衣穿戴:壓力衣是另一種管理疤痕的方式,穿戴時間從2小時並逐漸增加到24小時,除洗澡、換藥以外,應整天穿戴,壓力衣的理想壓力為25mmHg,針對臉部燒燙傷可選擇穿戴彈性頭套或是透明壓力面具。

(三)、纏繞彈性繃帶:使用外在持續性彈性壓力,如彈性繃帶,以減少癒合傷口部位水腫、增加膠原蛋白合成速率,促使膠原蛋白束重新排列,與表皮層平行,保持疤痕的平坦和柔軟。使用彈位繃帶可減輕腫脹,促進靜脈淋巴液回流,避免對剛癒合皮膚造成摩擦。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2138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口罩實名制2.0」將於3月25日起至3月27日晚間8點,進行第二輪線上預購,作業期程縮短為七天,就能夠領到口罩,歡迎有需求的民眾上網訂購。 第二輪預購口罩 下列四點須知 1、3月25日(三)上午8時至3月27日(五)晚上8時,使用健保卡/自然人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多工處理的生活型態,也就是所謂的「一心二用」。不過長期的壓力,逼迫我們的大腦快速反應,時間久了,大腦就累壞了、再也撐不住。國外一項研究發現,當你很專心地做一件事情時,要銜接處理另一件事,中間需要10到15分鐘的緩衝時間,才能全心投入、專注在後者上。「腦疲勞」會以身心合併的症...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日確診台灣最小武漢肺炎(COVID-19)患者,年紀僅4歲!今(23)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6例新增病例,當中第175例是年僅4歲的小男童,曾經與第171例父親與第178例母親經前往荷蘭。另外,中研院群聚再增1人,第186例30多歲女性,確認是第168例德國籍研究...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現年62歲的宋先生,日前在工作途中,與對向迴轉轎車發生車禍,大力撞擊造成頸椎骨折脫臼,並壓迫到脊髓神經,使雙手瞬間失去知覺,緊急送往花蓮慈濟醫院治療,經神經脊椎微創外科主任以顯微鏡進行微創手術,加上頸椎骨折復位及後固定融合,術後麻醉一退,雙手立刻恢復知覺並能自由活動,讓...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