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營養學教授公開:24小時的太極養生作息!6步驟,這樣動年輕15歲

我的二十四小時太極養生作息

我一天24小時,如何實踐太極養生法:七至八小時的睡眠、至少運動半小時、三餐飲食的時間分配。

我會在早上5點半前起床,花一個小時運動。洗淨運動後的汗水,早上7點吃早餐,讓食物喚醒腸胃,刺激身體產生便意。

結束一整天工作後,我會盡可能在晚上7點前吃完晚餐,還會在晚上9點多有第二次的排便。晚上10點半前就寢,讓自己擁有七個小時的優質睡眠。

 

梳子輕按梳、五式拉筋操,醒腦又伸展

每天早上5點20分,是我例行的起床時間。起床後,我會先在床上做簡易的伸展與拉筋動作,例如平躺屈膝,上半身向左轉、下半身向右轉,讓身體呈現扭轉的螺旋狀,右手往上舉,維持姿勢數秒後,換邊再做一次。盡量讓身體的關節充分放鬆、伸展後,再展開動態生活。

起身後,我會用梳子反覆輕輕按梳、按摩頭皮一分鐘,可以有效活化毛囊,也具醒腦功效。但切記不可以太過用力,以免傷害毛囊、掉髮。

之後,我會換上輕便的運動衣褲與慢跑鞋並出門運動。我習慣先快走約800公尺,而且一邊走一邊張開兩手手指並交叉敲打、按摩指縫間,沿路享受清晨的新鮮空氣。

抵達定點後,我會開始拉筋與熱身。首先,分別轉動左右兩腳的腳踝,順時針與逆時針各30下。接著伸展身體的上盤、中盤與下盤。

 

上盤伸展,放鬆頭頸

左腳向前一步,先將雙手往前伸直、手掌相對、拇指朝上、四指併攏,與地平行。接著,舌尖頂上顎,身體向後傾,盡可能的將雙手向上、朝後方伸展拉開,重複10次。然後換腳,一樣的動作再做10次。

完成後雙手下垂,緩慢的將頭部先順時針轉一圈,之後再逆時針轉一圈。

營養學教授公開:24小時的太極養生作息!6步驟,這樣動年輕15歲

 

中盤伸展,雙肩舒緩

和上盤伸展一樣,左腳向前一步,並將雙手往前伸直、手掌朝下、拇指張開、四指併攏,與地平行。接著,舌尖頂上顎,身體向後傾,盡可能的向上、朝後方伸展拉開,重複10次。然後換右腳向前一步,一樣的動作再做10次。

完成後雙手下垂,緩慢的將雙肩由前向後轉10圈,接著慢慢由後向前轉10圈。

營養學教授公開:24小時的太極養生作息!6步驟,這樣動年輕15歲

 

下盤伸展,拉鬆後背

左腳向前一步,將雙手往前伸直、手背相對、拇指朝下、四指併攏,與地平行。接著,舌尖頂上顎,身體向後傾,盡可能的向上、朝後方伸展拉開,重複10次。然後換右腳向前一步,一樣的動作再做10次。

完成後,手掌朝上,向前方伸出、往上移動,提高至眼前80度角位置,然後雙手慢慢的握成拳頭狀,再將握拳的雙手往身體腰部收回。動作重複一次。

營養學教授公開:24小時的太極養生作息!6步驟,這樣動年輕15歲

 

雙腿拉筋,鍛鍊大腿肌力

接著我會進行雙腿拉筋:右腳下蹲、腳跟著地,左腳往左伸展打直,雙手手指交握後反轉向前推出,利用右腳上下擺動約100下(最好可以完成100下,視個人體力狀況而定)進行左腳拉筋。

然後換腳重複同樣動作,進行右腳拉筋。

營養學教授公開:24小時的太極養生作息!6步驟,這樣動年輕15歲

 

舒心活脾胃,活化腹部肌肉

完成熱身拉筋後,再做最後一個平緩動作──舒心活脾胃。

利用張開的十個手指頭由上往下(也就是從胸部下方〔心窩處〕往肚臍方向)推動20下,活化身體腹部肌肉,同時疏通胃經與脾經。

如果沒時間慢跑的人,可以單做以上五招的伸展操,再加上快走800公尺、一邊走一邊兩手手指互相交叉敲打,作為每天的體能活動。

營養學教授公開:24小時的太極養生作息!6步驟,這樣動年輕15歲

 

營養學教授公開:24小時的太極養生作息!6步驟,這樣動年輕15歲

本文摘自大是出版《王進崑營養學,白髮變黑髮,年輕15歲:薑黃、蜂蜜、辣木、木鱉果、青梅……營養學博士的太極飲食法,用天然食材強化自癒力。

 

【更多內容請上大是文化粉絲頁;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運動就是良藥!台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部周正亮主任指出,心肺復健的訓練不同於一般健身房,有一定客觀的心肺數據評估觀察身體血壓、血氧、呼吸及心率的變化是否有異常,據此擬定合理的運動處方。周正亮叮嚀,即使出院或離開門診,也要養成運動習慣,心肺功能才不會退步,並定期回診評估運動狀況...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台美關係越來越好,但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仍強調疫苗將優先留給美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說,「全世界疫苗議題是很現實的」,希望我與美國、英國合作,爭取在台生產,讓台灣變成東南亞生產疫苗的重要國家。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今天舉辦「新冠肺炎防疫科學說明會」,陳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表示,菲律賓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仍呈上升趨勢,為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署疫情最嚴峻的國家之一,且我國自(109)年7月以來確診的3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20例自菲律賓移入,顯示該國疫情風險高。菲律賓連兩週每日確診上千例 入境台灣須遵守3點...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牙齒矯正是利用固定式或活動式的矯正裝置,將不整齊的牙齒或不正確的咬合關係,改善到最佳狀況。當完成牙齒矯正治療、拆除矯正裝置後,在失去矯正器及矯正線作用施力之下,患者可能因牙齒咬合、牙周組織、肌肉咀嚼力、不良口腔習慣等因素,造成牙齒移位,因此矯正完成後,患者仍須配戴成形牙...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