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父母面對孩子情緒 5把關鍵之鑰

父母面對孩子情緒 5把關鍵之鑰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孩子多麼希望,你能看見並接納當下的他,不去譴責過去的他,也不去預設未來的他。

請放下手機、電腦、處理不完的公事和待辦事項……就這一刻,心無旁騖,和你的孩子在一起。用「活在當下」的方式,建立你們超越語言的深層連結!這或許是為人父母者,最難面對的真相:孩子的問題,大多都是你自己未解課題的反映。這是一份覺醒的邀請,讓親職轉化為你最好的心靈修行。

練習1:大大的擁抱
哎呀,小孩喜歡擁抱,大概再明顯不過了。但請容我談一下擁抱,以防有來自禁止示愛的原生家庭的人低估了擁抱的價值。
孩子幾乎都能從緊緊的擁抱中得到情感的滋養。來自慈愛照護者的肢體接觸,能夠調節孩子尚在發育、往往仍不穩定的神經系統,讓它們安定下來。但更重要的是,擁抱能直接向孩子傳達他們最需要知道的事:自己深深受到珍愛。在長時間溫情擁抱的無聲交流中,一切該說的話都說完了。
的確有些孩子對親密的碰觸會不自在,假如你有這樣的孩子,你自然會知道。大致上,我會建議多多給孩子擁抱,以及擁抱的近親,亦即親吻孩子的頭頂。有些家庭會採用在事態急遽惡化時互相擁抱的做法。他們會停止咆哮,放下所有的談判,大大地張開雙臂。
擁抱你的孩子。萬一他們不給你抱,你就用眼神擁抱他們,他們會收到你的愛意的。

練習2:允許掉眼淚
父母花了太多力氣阻止小孩哭泣。「別難過了。」「擦乾眼淚。」「又沒那麼糟!」正如同人體所有的神奇系統,哭泣機制也極度重要。記得「乾眼症候群」嗎?心理學家用這個詞描述不在乎我們恫嚇或拿走東西的小孩。他們的心腸變硬,情感凍結。
當我們撥出時間放慢腳步,靜靜地臨在當下,長期壓抑的痛苦情緒或許會浮現。很多人讓自己片刻不得閒,以逃避尚未排解的悲傷或哀慟帶來的痛苦,但其實感受這些感覺,才能讓情緒在流通後消失。若能讓孩子了解可以准許自己感受情緒,包括棘手的情緒,那該多好。

有時候,我們能為孩子或我們自己做到最慷慨的事,就是靜靜坐著流淚。作者馬克.嘉夫尼(Marc Gafni)說,眼淚披露了我們在乎的事。我喜歡他的說法。
鼓勵孩子在情緒強勢來襲時,允許液態的喜悅和哀愁從眼睛滲出。尊重這些撼動孩子以及你的激動情緒。讓淚水帶你回家,回到心扉內。

練習3:單足站立
金.英(Kim Eng)教導的「動態臨在工作坊」(Presence through Movement),是一種從肢體動作進入臨在的靈性修持。她提供了下面這個走出憤怒的方法。下一回,當你和孩子爆發激烈舌戰或陷入權力角力時,在你爭辯的時候,用單腳站立。爭執得愈熾烈,腳就要抬得愈高,如此一來,怒火幾乎不可能延燒下去。你可以請孩子也做做看。

練習4:創造一個和平角落
很多小孩告訴我,當兄弟姊妹的惱人行為或父母的嘮叨令他們生氣,他們只想獨處一下。獨處,其實是照顧自己的健康方式。有個落實「獨處時間」的方法是在家裡規劃出一塊空間,供孩子在情緒風暴過後去重拾平靜。這跟孩子不規矩時罰他們坐禁閉椅或面壁思過相反。
在這個空間裡放一張懶骨頭沙發、一條舒服的毯子,把這裡命名為「和平角落」或「我們的安全小窩」。在裡面擺一些東西,諸如舒壓球、毛根、蠟條、柔軟的填充動物、毛毛空氣球、散發宜人芬芳的東西、磁鐵、心愛的書籍或玩具、無限扭轉抒壓雕塑繩或布偶等等。孩子心情不好時,讓他知道可以到這裡放鬆心情、避開惹惱他的每個人。說不定,你也會不時地使用這個空間!

練習5:約定訊號
我在工作上,常說以斷除根源的方式避免親子問題很重要。但有時候,再怎麼努力避免孩子掀起情緒的風暴也是枉然。跟孩子約定一個訊號,當孩子被失控的感受淹沒、需要援助時,就用這個訊號告知你。這個做法是幫助孩子思考自己需要什麼才能回歸平靜,為預防情緒爆發負起責任,而不覺得因為喪失冷靜而被我們批判。

(本文摘自/當下的父母:你是孩子自愛與自覺的典範/橡實文化)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延伸閱讀】

擺脫「大鋼牙」印象 牙醫解析新型隱形矯正

帶因檢測疾病 準爸媽孕前避風險

北投業者盼打造「養生樂齡宅」 創銀髮商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316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時序進入春季,天氣變化多端!即便連日溫暖,隔日氣溫也可能像溜滑梯直直落,面對溫差變化大,國民健康署提醒,罹患氣喘、心血管疾病的慢性病的民眾,以及家中長輩們,都應要注意氣溫變化,做好保暖工作,降低措手不及的健康危機發生率。內外溫差達攝氏7度 易誘發氣喘、過敏發作根據國外研...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要活就要動,沒活動多病痛!這是大家耳熟能詳,再也簡單不過的一句話。但是對一個重症插管病人而言,一般人這區區的一小步,卻可能是他們沉重的一大步!早期復建需跨領域團隊合作為能使重症插管病人及早恢復正常,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在2014年率先針對重症插管、呼吸器使用的病人,結合...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長的又高又壯,甚至會給孩子吃鈣片補充鈣質,以為有助生長發育,結果可能完全相反。醫師指出,吃鈣片補鈣容易攝取過量,導致長不高、生長遲緩,甚至造成腎結石,最好從食物中補鈣,例如牛奶、乳製品,都是很好的選擇。鈣質無法自行生成 每日有建議攝取量林口長庚醫院新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有位現年25歲的顏小姐,在兩歲時接受了單側人工電子耳手術,不僅讓她獲得近乎正常的語言聽辦能力,而且說話也與正常的小朋友一樣清晰自然。五年前,更以優異的成績錄取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畢業後由社會局提供電子耳補助,顏小姐更進一步接受另一側人工電子耳手術,並積極復健訓練。...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