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生太快或生太早都有麻煩事!關於「早產、急產」要知道的事...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吳婦產科院長吳瑞文

關於生產這件事,如果可以按著正常程序來,總是穩當一點。萬一寶寶急著要出來,可能會發生一些「麻煩事」,不過,若能做對一些事,仍可降低母胎所承受的風險。

生太快或生太早都有麻煩事!關於「早產 急產」要知道的事...

 

關於早產‧要知道的事

若不滿37週就出生,稱為「早產」。吳瑞文醫師指出,由於早產的發生率約占所有懷孕的5%~10%,但卻占所有新生兒死亡的80%。早產兒除了面臨死亡威脅外,伴隨早產而來的各種急、慢性問題,常使整個家庭不知所措,甚至陷入困境。據統計資料顯示,約一半以上的極低體重早產兒需要靠呼吸器維持呼吸,其他的早產兒合併症,如:高黃疸血症、敗血症、呼吸道疾病、後晶體纖維化導致失明,或顱內出血所遺留的神經傷害及腦性麻痺等,不但造成孩子一生的陰影,更是成為家庭,甚至社會的沉重負擔。

生太快或生太早都有麻煩事!關於「早產 急產」要知道的事...

 

處置‧母體轉診至合適醫院

吳瑞文醫師表示,由於早產兒面臨許多健康問題,身為開業醫師有責任確保母胎平安,因此,當孕媽咪因密集的子宮收縮來院就醫時,會積極安排母體轉診。讓寶寶一生下來,就能接受新生兒科醫師的照護,相信對預後有很大的幫助。

最理想的狀況是,可依週數選擇適合的醫院轉送,妊娠34週、32週與不滿30週的產婦各有不同的選擇考量,為不同週數出生的早產兒選擇有能力照顧他的醫院,降低寶寶受到早產併發症影響的程度。

生太快或生太早都有麻煩事!關於「早產 急產」要知道的事...

 

關於急產‧要知道的事

從產痛開始到寶寶出生,整個產程小於3小時,為廣義的「急產」,至於狹義的「急產」,則是以子宮頸擴張的速度來看,初產婦每小時擴張5公分以上,經產婦每小時擴張10公分以上,就算是急產。吳瑞文醫師表示,急產讓媽媽與寶寶都面臨風險!

 

應變處置5原則

出現急產警訊時,建議呼叫救護車,並就近送醫。若未能撐到救護人員抵達,寶寶就急著蹦出來了,產婦與家人又該如何應變呢?可掌握以下5原則:

  1. 採取平躺姿勢:當產婦一有急產警訊時,應儘快讓媽媽躺下,避免胎兒有掉落危險,並準備隨時生產。
  2. 輕抵寶寶頭部,減少產道撕裂傷:當寶寶已下降至媽媽的陰道口,一旁的家人應先將雙手洗淨(如能藥用酒精擦拭消毒更好),再用手掌輕輕抵住陰道口、扶著寶寶的頭部,以避免寶寶快速衝出產道而造成嚴重撕裂傷。
  3. 不必急著剪斷臍帶:避免沒處理好會增加失血量,而且家中沒有無菌設備也可能會引發感染,等專業救護人員到場再處理會比較安全。
  4. 胎盤娩出後可由腹部按摩子宮:胎盤若未立即娩出,可以到生產醫院後再處理。若胎盤伴隨後續的子宮收縮而娩出,此時救護人員如尚未抵達現場,陪伴家屬可幫產婦做子宮按摩,幫助子宮收縮,以降低產後大出血的發生機率。
  5. 幫新生兒保暖:只需稍微把新生寶寶的體表胎脂、黏液擦掉,再用乾淨的毛巾或衣物包裹寶寶。如來不及準備包巾,也無乾淨剪刀可剪斷臍帶時,可將寶寶放在媽媽的胸腹部,讓媽媽幫寶寶保暖,避免出現失溫現象。

 

生太快或生太早都有麻煩事!關於「早產 急產」要知道的事...

※原文刊載於2018年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4期。

※延伸閱讀

新生兒轉診外接服務.搶救小生命即刻行動

急產‧對母體與新生兒的影響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現在很少有人不去美容院了,不管是基礎護理還是高級的水光療法,都是一筆巨大的費用。但是很多人感覺沒有獲得與付出對等的美容效果。這時候不妨用用一些傳統的護膚方法,效果很不錯哦  翻拍xianso下同 美容小土方1、 阿司匹林中含有的水楊酸與β羥基酸(BHA),它們能夠清...

閱讀詳情 »

圖為讀者投稿life生活網,未經同意不得使用   台北市一名27歲白領OL吳小姐,在她過去20幾年的人生中從來沒有真的爆過痘痘,就連壓力極大的國高中學力測驗時期,痘痘問題都不曾困擾過她,她本人一直以「皮膚狀況很好」自居,然而某一天開始,她臉上突然長滿一顆顆的小粉刺(閉鎖性粉刺,也就是自己...

閱讀詳情 »

 翻攝蘋果日報,下同   這年頭真的不瘦會死?一名女網友在PTT上PO文,說她交往四年的男友最近受不了不90公斤的身材,不斷催促她去看中醫減肥,女生因此大受打擊想分手,結果引來另一名有同樣經驗的正妹,168公分的她從90公斤減到58,大瘦32公斤,她還貼出自己減肥前後的對比照,...

閱讀詳情 »

  (翻攝自secretchina  thefunpic,下同) 夏季,人體出汗很正常,出汗是最有效的排毒方式。然而,總是一個地方出汗就不是件好事了! 1、手心、腳心出汗血虛 手心或腳心就容易出汗,這是脾失運化、脾胃濕熱、血虛的表現。 若情緒緊張、激動或害怕,手心或腳...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